1660年9月,紫禁城内笼罩在一片哀伤之中。年仅22岁的皇贵妃董鄂氏因病香消玉殒,这个消息让顺治帝悲痛欲绝。据《清实录》记载,顺治帝为这位心爱的妃子举行了超规格的丧礼,其规模之盛大、礼仪之隆重,在清朝后妃丧仪中实属罕见。更令人震惊的是,顺治帝不顾祖制,破例追封董鄂妃为皇后,赐予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的谥号。这位年轻帝王对董鄂妃的深情可见一斑。然而,董鄂妃的离世似乎也带走了顺治帝的生命力,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整日郁郁寡欢,最终在1661年2月驾崩,年仅24岁。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背后,董鄂妃的真实身份却一直笼罩在迷雾之中,成为后世史学家争论不休的话题。
关于董鄂妃的身世,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将她与江南名妓董小宛混为一谈。董小宛生于1624年,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秦淮八艳之一,以其才情出众、姿色过人而闻名。19岁时,她嫁给了江南才子冒襄为妾。明清易代之际,冒襄作为明朝遗民,带着董小宛四处流亡,生活十分艰辛。据冒襄所著《影梅庵忆语》记载,在他患病期间,董小宛日夜照料,最终使他康复,而董小宛自己却因积劳成疾,于1651年病逝,年仅28岁。值得注意的是,董小宛去世时,顺治帝才13岁,两人根本不可能有任何交集。根据清宫档案记载,董鄂妃生于1639年,比董小宛小15岁,且出身满洲正白旗,与汉族女子董小宛完全是两个人。这种混淆可能源于两人姓氏相同,以及后世文人的穿凿附会。 另一种说法认为董鄂妃曾是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福晋。博穆博果尔是皇太极第十一子,顺治帝的异母弟,在顺治十二年(1655年)受封襄亲王,次年便英年早逝,年仅16岁,没有留下子嗣。值得注意的是,博穆博果尔于顺治十三年七月初三去世,而董鄂妃在同年的八月二十五日就被册封为贤妃,时间上的紧密衔接引发了人们的猜测。然而,这种说法存在明显漏洞。根据《清史稿》记载,襄亲王的正室是和硕达尔汗巴图鲁亲王满珠习礼之女,而满珠习礼是孝庄皇太后的兄弟。也就是说,顺治帝和襄亲王的嫡福晋实际上是表姐妹关系。此外,在襄亲王陵墓中安葬的五位格格身份不明,但可以确定的是,董鄂妃并不在其中。这些证据都表明,董鄂妃不太可能是襄亲王的福晋。 要揭开董鄂妃的真实身份,我们需要借助当时外国人的记载。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曾在清廷担任钦天监监正,他在回忆录中记载了一个重要细节:董鄂妃原本是一位满洲军官的妻子,当这位军官发现皇帝与自己妻子有染后,愤怒地斥责了妻子。顺治帝得知此事,竟亲手鞭打了这位军官,导致其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随后,董鄂妃被纳入后宫。无独有偶,朝鲜使臣在《燕行录》中也记载了类似的内容:宫中贵妃一人,曾是军官之妻也,因庆吊入禁闼,帝频私之,其夫则构罪杀之,勒令入宫。这些来自第三方的记载相互印证,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线索。综合来看,董鄂妃很可能是一位满洲军官的妻子,因缘际会入宫,得到了顺治帝的专宠。这段不寻常的感情经历,或许正是清宫档案对此讳莫如深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