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金秋时节,毛主席南下广州视察工作期间,选择在风景秀丽的鸡颈坑下榻。距离主席住所不远处,就是开国大将徐海东休养的疗养院。在这段日子里,每当主席乘车经过徐海东的住处时,都会特意嘱咐司机:把发动机关掉,让车子顺着山坡滑下去,不要惊扰到海东同志。他身体抱恙,需要静养。这个细微的举动让随行人员都感到十分意外,因为当时很少有人知道主席为何对徐海东将军如此关怀备至。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曾在多个重要场合公开表示:海东同志对中国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领导同志也都深表赞同。1955年授衔时,尽管徐海东已经十多年没有直接带兵打仗,但毛主席仍然坚持要授予他大将军衔,并且排名仅次于战功赫赫的粟裕,位列第二。这个决定得到了彭德怀、周恩来等领导人的一致支持。
1960年10月,毛主席在北京接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时,面对您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是什么时候的提问,主席沉思片刻后回答:那是在1935年长征途中,与张国焘的斗争时期。当时党内面临分裂的危险,甚至可能爆发前途未卜的内战。然而这段黑暗时期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一位关键人物为革命带来了希望之光,他就是徐海东将军。
1900年出生于湖北大悟的徐海东,25岁才投身革命,虽然入党时间较晚,但他为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却丝毫不逊色。大革命失败后,徐海东坚持斗争,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66位亲人先后牺牲。在土地革命时期,他率领部队屡建奇功,连蒋介石都对他闻风丧胆。当时国民党悬赏捉拿的共产党领导人,除了毛主席、朱德外,就数徐海东的赏金最高,达到25万大洋。
1935年,徐海东率领红25军完成长征抵达陕北,与刘志丹的部队整编为红十五军团,他出任军团长。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徐海东为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勋。同年11月,历经千难万险的中央红军抵达陕北时,战士们衣衫褴褛、物资匮乏。面对即将到来的严冬,后勤负责人杨至成向毛主席、周恩来汇报:至少需要2000-3000大洋才能确保部队安全过冬。
毛主席沉思良久,试探性地提出:要不找海东同志试试?这个提议暗含深意:一方面中央红军确实山穷水尽,另一方面也是对徐海东政治立场的考验。当时红十五军团隶属红四方面军,而毛主席刚与张国焘产生严重矛盾。毛主席亲笔写下借条:海东同志:请你部借2500元给中央,以便解决中央红军吃饭穿衣问题。
徐海东的回应令所有人动容。他了解到军团还有7000元经费后,毫不犹豫地命令供给部长:给中央送5000元去!注意这个送字,中央是借,他却送出双倍。当这笔救命钱送到中央时,彭德怀激动地说:这真是雪中送炭啊!毛主席则从中看到了徐海东对党中央的赤胆忠心。这笔经费确保了中央红军度过陕北第一个寒冬,也奠定了两位革命家深厚的战友情谊。
1941年徐海东病重期间,毛主席专门发去200多字的电报,叮嘱他静心养病,天塌不管,让这位铁血将军感动落泪。此后虽长期养病,但毛主席始终铭记他的功勋。1955年授衔时力排众议授予大将军衔;1956年八大召开时,毛主席总要问:徐海东同志来了吗?1969年九大前夕,毛主席一句一人向隅,举座为之不欢,周总理立即安排重病的徐海东出席。当军委同志来接他时,徐海东坚定地说:主席点名,爬也要爬去!
这段跨越三十余年的革命情谊,见证了老一辈革命家之间肝胆相照的崇高品格,也彰显了徐海东将军在中国革命关键时刻的历史性贡献。毛主席对徐海东的特殊关怀,不仅是对个人的情谊,更是对革命功臣的崇高礼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