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珍贵照片,定格了梁思成与林徽因这对建筑界伉俪的工作场景。照片中,梁思成卧病在床,林徽因也因长期操劳而面容憔悴,但他们的目光却炯炯有神,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面前的设计图纸。金红相间的图案正是新中国国徽的初稿设计,凝聚着他们无数个日夜的心血。这对被誉为建筑界神仙眷侣的学者,为了古建筑保护事业几乎耗尽了自己的健康,却始终无怨无悔。
林徽因女士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才女,集建筑学家、文学家于一身。1904年,她出生于杭州一个显赫的书香世家,父亲林长民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林家世代重视教育,对这位聪慧过人的掌上明珠更是悉心栽培。五岁时,林徽因就开始接受系统的启蒙教育;八岁那年,父亲调任上海,她便随迁入读当时最负盛名的虹口爱国小学,接受新式教育。
1920年,十六岁的林徽因随父亲远赴欧洲游历。在伦敦求学期间,她遇到一位杰出的英国女建筑师,这次邂逅彻底改变了林徽因的人生轨迹,让她立下了投身建筑事业的宏愿。也是在这段异国岁月里,她结识了父亲的学生、后来成为著名诗人的徐志摩。两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在泰晤士河畔谈诗论文,渐生情愫。然而当林徽因十七岁回国就读培华女中时,得知徐志摩已有家室,便理智地选择了疏远。这时,世交梁家的长子梁思成走进了她的生活。
梁思成的父亲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与林长民是至交。在父辈的引荐下,两个年轻人逐渐熟识。梁思成沉稳内敛的性情与林徽因灵动聪慧的气质相得益彰,共同的理想追求让他们的心越走越近。两家乐见其成,很快便为他们定下婚约,并一同赴美深造。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求学期间,由于建筑系不招收女生,林徽因只能主修美术,但她通过选修所有与建筑相关的课程来实现自己的理想。1928年,这对璧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在欧洲举行了浪漫的婚礼。新婚之夜,梁思成深情地问:为什么选择我?林徽因嫣然一笑:这个答案很长,我要用一生来回答。
回国后,夫妇二人执教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同时开始了他们毕生的事业——中国古建筑研究与保护。从1930年起,在动荡的时局中,他们历时15年,足迹遍布190个县市,实地考察了2738处古建筑。艰苦的野外考察严重损害了林徽因的健康,使她患上了严重的肺病。
1937年,抱病的林徽因与丈夫在山西五台山发现了唐代佛光寺大殿,这座比日本法隆寺更古老的木构建筑,有力驳斥了日本学界关于中国已无唐代木构的谬论。抗战期间,为躲避战火和保护研究资料,他们辗转长沙、昆明等地,在兴国庵继续研究工作,完成了对50余处古建筑的勘测。
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忧心古建筑安全的梁氏夫妇,在解放军代表来访时,共同编制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为保护古建筑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更以病弱之躯投入国徽设计工作,将建筑美学完美融入国家象征。
1953年,当北京市政规划要拆除古牌楼时,梁氏夫妇挺身而出,与市长吴晗据理力争。他们的执着最终为北京保留下了一批珍贵的文化遗产。这对学者伉俪用毕生精力,在中国建筑史上书写了不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