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无锡,有一位姓孙的读者向御史展示了一件珍贵的家族传家宝——一幅据说是皇帝御赐的寿字。这位孙先生小心翼翼地取出这件传世之宝时,御史心中不免产生了疑虑。毕竟在多年的文物鉴定经历中,御史见过太多自称是御赐实则是赝品的案例。然而,当孙先生开始讲述家族历史时,情况变得不同寻常起来。
孙先生似乎察觉到了御史的怀疑,便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显赫家世。他提到两位先祖的名字:孙继皋和孙尔准。这个信息立即引起了御史的高度重视。经过查阅史料,御史惊讶地发现,孙继皋竟是明朝万历年间赫赫有名的状元,官至吏部侍郎;而孙尔准则是清朝嘉庆年间的进士,最终做到闽浙总督的高位。孙氏家族在明清两代人才辈出,确实是江南地区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
关于那幅寿字,孙先生解释道,这是道光皇帝赐予其先祖孙尔准的御笔。更令人信服的是,孙先生还提供了多方查证的历史资料作为佐证。他特别希望御史能够补充一些关于皇帝赐寿制度的专业知识。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御史花费了数日时间查阅大量史料,并决定借此机会与广大清史爱好者分享这一有趣的制度。
赐寿制度在清代是一项重要的朝廷典制。这项传统可以追溯到顺治年间,但当时并不普遍,主要取决于皇帝对个别大臣的宠信程度,且仅限于京城的高官。到了乾隆朝,赐寿逐渐演变成皇帝笼络老臣的常规手段,并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官方称之为赐寿之典。
根据《清实录》的记载,这项殊荣只授予一品以上的文武大臣。也就是说,只有大学士、尚书、总督这样的顶级官员才有资格获得,侍郎、巡抚这一级别的官员很少能获此恩典。古代人特别重视整寿,尤其是六十大寿,因为在那个平均寿命较短的年代,能活到六十岁已属高寿,七十、八十岁更是可遇不可求。
因此,一品大员在六十岁寿辰时,皇帝通常会赐予特别的赏赐,最常见的就是御笔福、寿字,同时还会赏赐文玩、珠宝、人参等贵重物品。如果是朝廷重臣,赏赐会更加丰厚。这项制度被正式写入《大清会典》,成为朝廷重要的典章制度,整个赐寿过程有着严格的仪式规范。
史料中详细记载了赐寿的流程:先期命内三院卿一人赍赐物至,以御书匾联为冠,余则福寿字、寿佛、如意朝珠、玉瓷铜陈设、蟒袍、绸缎等,无定制。庭中设香案,至大门跪接钦使,鼓乐宫灯前导,随入,立案前。钦使手递如意、朝珠,乃行三跪九叩礼......
道光朝就有不少赐寿的记载:道光元年,两江总督孙玉庭七十寿辰获赐;道光四年,大学士曹振镛七十寿辰获赐;道光九年,尚书黄樾八十寿辰获赐;同年,吏部尚书芦荫溥七十寿辰获赐;道光十四年,曹振镛八十寿辰再获赐。此外,直隶总督讷尔经额、盛京将军宝兴、两江总督陶澍等封疆大吏也都获得过皇帝的赐寿之典。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孙先生的先祖孙尔准是在道光十一年六十寿辰时,获赐御书匾额、福寿字及珍玩等物。如果这一记载准确,那么孙先生家中可能原本不止一件御赐宝物,只是历经沧桑,如今仅存这一件寿字了。
赐寿制度不仅适用于官员本人,还惠及官员家属。一品大员的父母在六十岁以上寿辰时,也可享受类似的赏赐。如道光二十七年,兵部尚书何汝霖之母九十寿辰获赐;同年,协办大学士陈官俊之母也获赐。这种对官员父母的赐寿,既体现了皇帝笼络大臣的政治智慧,也彰显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
有时皇帝也会破例赐寿,如道光二十七年,工部尚书杜受田的父亲虽未到整寿且疾病缠身,仍获赐御书匾额及福寿字。在特殊时节,如皇帝或皇太后万寿节时,也会推恩及臣下的年老父母。咸丰十年和光绪十年都有过这样的特例。
到了晚清,赐寿的标准有所降低,二品官员也开始有机会获得这一殊荣。因此,史料中开始出现侍郎、巡抚、提督乃至总兵获赐的记载。
需要说明的是,御史只是一个清史爱好者,对很多专业问题可能无法给出确切答案,特别是在文物鉴定方面更是门外汉。最多只能提供一些历史背景知识,无法对具体文物的价值做出专业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