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这个大胆的战略构想至今仍让后人津津乐道。当时魏延信心满满地向诸葛亮保证,只要让他率领五千精锐部队穿越险峻的子午谷,就能在十日内直抵长安城下,趁魏军不备一举攻占长安。他断言,在突如其来的攻势下,魏军必定惊慌失措弃城而逃,届时诸葛亮再率主力从大路赶来会合,整个咸阳以西地区都将落入蜀汉掌控。这个看似完美的计划最终却遭到诸葛亮的否决,导致后来北伐失利,令无数人为之扼腕叹息,纷纷感叹若是当年采纳魏延之计该有多好。然而,这个备受争议的子午谷奇谋,真的如魏延所言那般可行吗?
在战略方针上,诸葛亮与魏延产生了根本性分歧。深谋远虑的诸葛亮认为,蜀汉与曹魏国力悬殊,必须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方式逐步蚕食魏国领土。而性格刚烈的魏延则坚持认为,正因为两国差距悬殊,才更需要出奇制胜。在他看来,常规作战难以弥补国力差距,唯有采用奇谋才能扭转乾坤。这场战略之争不仅关乎北伐成败,更折射出两位将领截然不同的军事理念。
魏延的子午谷计划确实极具诱惑力,这也是后来北伐失利时他屡屡以此为由指责诸葛亮的原因。但若深入分析,这个看似完美的计划实则暗藏诸多致命隐患。首先,子午谷地形险恶,后世多次证明这条路线不仅行军艰难,而且极易暴露行踪。一旦蜀军动向被魏军察觉,以司马懿、张郃、曹真等名将的军事才能,必定会在险要处设下重兵埋伏。届时魏延率领的五千精锐很可能遭遇灭顶之灾,而这对刚刚经历荆州、夷陵两场大败的蜀汉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这些新招募的部队若再遭重创,蜀汉将彻底丧失与魏国野战争锋的能力。
其次,魏延对长安守军反应的预判也过于乐观。他设想胆小怯战的夏侯楙会望风而逃,但历史记载显示,这位魏国驸马虽非将帅之才,却也不至于不战而降。面对仅有五千人的蜀军,坐拥坚城重兵的夏侯楙更可能选择固守待援。届时缺乏攻城器械和后勤补给的魏延部队,将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最终可能沦为魏军反扑的牺牲品。
即便奇迹般地攻占长安,蜀军仍要面对魏国举国反扑的严峻考验。当时蜀军主力多为新兵,战斗力远逊于魏国精锐。在开阔的关中平原上,擅长山地作战的蜀军很难抵挡魏国铁骑的冲击。一旦决战失利,不仅北伐成果将付诸东流,更可能加速蜀汉的灭亡进程。
综上所述,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虽然构思巧妙,但实施风险实在太大。诸葛亮拒绝这个计划并非保守怯战,而是基于对蜀汉国力的清醒认识。若贸然采用,很可能导致三种难以控制的局面:行军途中遭伏击、困守长安城下、或是在正面决战中惨败。无论哪种情况发生,都将给蜀汉带来毁灭性打击,届时诸葛亮和魏延都将无颜面对先主刘备的在天之灵。这段历史公案提醒我们,在重大战略决策时,不能仅凭一时之勇,更要全面权衡利弊得失。(本文分析主要基于《三国演义》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