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的中国,列强环伺,国土沦丧。新疆这块战略要地更是成了各国争夺的焦点。
当左宗棠历经艰辛收复南疆后,面前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伊犁九城还在沙俄手中。这个北方巨熊在伊犁驻扎了9万大军,实力雄厚,根本不把清朝放在眼里。
可就是这样一个强敌,最后竟然主动退出了伊犁。这到底发生了什么?又是什么力量让不可一世的沙俄选择了妥协?
一个湘军将领的豪赌
说起左宗棠这个人,那性格可是倔强得很。
当年朝廷上下为了要不要收复新疆吵得不可开交,李鸿章这些人觉得新疆太远,花钱太多,不如把钱用在海防上。
毕竟东南沿海才是经济中心,西北那片荒漠有什么用?
可左宗棠偏不信这个邪。他觉得新疆丢了,整个西北门户大开,沙俄随时能南下。这不是钱的问题,是国家安危的问题。
朝廷里的大臣们看他这个固执脾气,多少有些摇头。一个已经60多岁的老头子,还要跑到那么远的地方打仗,这不是自找苦吃吗?
左宗棠心里清楚,光有决心还不够,得有真金白银。军饷、军械、粮草,哪样都要钱。朝廷的银子紧张得很,拿不出这么大一笔钱来。
他想来想去,只能找胡雪岩帮忙。胡雪岩这个商人脑子灵活,知道左宗棠这次西征的意义,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胡雪岩跑到上海,找到了汇丰银行。这家英国银行在中国的生意做得红火,胡雪岩开口就要借几百万两银子。
汇丰银行的人一听,这么大一笔钱,用来干什么?胡雪岩直接说了实话:左宗棠要收复新疆。
英国人一听,眼睛就亮了。他们最怕的就是沙俄在中亚的势力扩张,威胁到印度。
如果左宗棠能成功,那就是帮英国人牵制了沙俄。这笔钱借得值!汇丰银行很快就同意了放贷,利息还算公道。
抬棺出征的悲壮决心
1876年春天,左宗棠做了一件轰动朝野的事——抬棺西征。他让人准备了一口棺材,跟着大军一起上路。
这个举动震撼了所有人。一个60多岁的老将,把生死置之度外,这份决心谁看了都要动容。
军中将士看到主帅如此决绝,士气大振。大家都明白,这次西征不是闹着玩的,是真的要拼命。
左宗棠沿途整军备武,一路向西。他知道前面等着的不光是阿古柏的叛军,还有更难对付的国际势力。
左宗棠的队伍行进速度不快,但很扎实。每到一地,他都要仔细了解当地情况,收集各种情报。
阿古柏占据南疆已经好些年了,根基不浅。这个人原本是浩罕国的军官,趁着新疆内乱跑来称王称霸。沙俄一开始还支持他,给他武器弹药。
可阿古柏这个人野心太大,又不太靠谱。他看沙俄给的支持有限,就开始琢磨着投靠英国。
毕竟英国在印度的实力更强,给的好处可能更多。这种墙头草的做法,让沙俄很不爽,双方关系开始恶化。
左宗棠得知这个消息后,心里暗喜。敌人内部不团结,这对他来说是个好机会。他一边加紧军事准备,一边通过各种渠道了解阿古柏和沙俄的动向。
南疆大战的意外收获
1877年,左宗棠的湘军开始对阿古柏发动全面攻击。
这场仗打得比预想的顺利。阿古柏失去了沙俄的支持,英国人又没有及时跟上,孤立无援之下很快败下阵来。不到一年时间,整个南疆就被收复了。
阿古柏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选择了服毒自杀。这个结果让很多人意外,包括远在伊犁的沙俄官员。
他们原本以为阿古柏还能撑一段时间,给他们更多准备的机会。没想到这么快就败了。
左宗棠收复南疆的消息传到北京,朝廷上下一片欢腾。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
更重要的是,这次胜利让国际社会看到了中国的实力。英国人更加确信,支持左宗棠是正确的选择。
沙俄方面就不那么高兴了。他们在伊犁驻扎了9万大军,本来是想等阿古柏稳住局面后,再进一步扩大在新疆的影响。
现在阿古柏完了,他们的如意算盘也打不响了。左宗棠收复南疆后,并没有急于北上攻打伊犁。
他很清楚,沙俄不是阿古柏那样的地方军阀,是有着强大实力的列强。硬拼的话,胜算不大。他需要等待更好的时机。
左宗棠的巧妙布局
1877年,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沙俄和奥斯曼帝国爆发了第十次俄土战争。
这场战争规模很大,沙俄投入了大量兵力。远在中亚的军队,也被抽调了不少去参加欧洲战场。
左宗棠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机会。沙俄现在要同时应付欧洲和亚洲两个战场,兵力分散,顾此失彼。
这正是收复伊犁的最佳时机。他开始调兵遣将,准备向伊犁进发。
英国人看到这个局面,心里更加高兴。沙俄在欧洲打仗,在亚洲又要面对中国的压力,这正是英国希望看到的。
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向左宗棠提供情报支持,甚至暗示可以提供更多帮助。
左宗棠心里明白,英国人不是好心帮忙,是想利用中国牵制沙俄。不过这正合他意,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在收复国土这个问题上,可以暂时合作。
1878年春天,左宗棠的大军开始向伊犁方向集结。这个动作很快就被沙俄方面察觉了。
伊犁的沙俄总督紧急向圣彼得堡汇报,请求增援。可圣彼得堡那边正忙着对付土耳其人,哪有多余的兵力派过来?
沙俄政府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是继续硬撑下去,还是主动寻求谈判?
如果硬撑,万一左宗棠真的攻过来,9万驻军未必能守得住。毕竟左宗棠刚刚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连阿古柏都被他轻松击败了。
谈判桌上的最后较量
1878年夏天,沙俄政府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意外的决定——主动向中国提出谈判。
这个消息传到北京,朝廷都惊呆了。沙俄居然主动示好,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谈判的地点选在了圣彼得堡,中方代表是崇厚。沙俄方面开出的条件还算可以接受:归还伊犁城,但保留伊犁河谷的大部分地区,同时中国要支付一笔"驻军费用"。
崇厚觉得这个条件不算太坏,毕竟能收回伊犁城就已经很不错了。他没有多想就签了字。
条约的内容传回国内后,舆论大哗。很多人觉得这个条约太屈辱了,凭什么要给沙俄钱?凭什么要让出伊犁河谷?
左宗棠对这个条约也很不满意。他觉得既然军事压力已经奏效,为什么不能争取更好的条件?
他上书朝廷,要求重新谈判。朝廷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同意了左宗棠的建议。
1881年,新的谈判开始了。这次中方代表换成了曾纪泽,这个人比崇厚更有外交经验。
谈判过程很艰难,双方各不相让。沙俄方面虽然同意了谈判,但并不想做太大让步。
曾纪泽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同时左宗棠在边境继续保持军事压力。
沙俄人终于意识到,中国这次是认真的,不是在虚张声势。经过几个月的拉锯战,双方终于达成了新的协议。
根据《伊犁条约》,沙俄归还伊犁九城,中国支付的费用也大大减少。
虽然沙俄仍然保留了伊犁河谷西部的一些地区,但主要城镇都回到了中国手中。这个结果比第一次谈判好了很多!
左宗棠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道理:面对列强的侵略,光有愤怒是不够的,关键要有实力和智慧。
他巧妙利用国际矛盾,在英俄争霸的夹缝中为中国争取到了最大利益。
沙俄之所以最终退出伊犁,不是因为良心发现,而是因为成本太高,得不偿失!
信息来源:
· 《左宗棠全集》,岳麓书社出版
· 《清史稿·左宗棠传》,中华书局整理本
· 《中俄伊犁交涉始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
· 《19世纪中亚国际关系史》,商务印书馆
· 《胡雪岩传》,浙江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