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从军校毕业生到桂系名将的崛起之路
1917年1月,年仅24岁的白崇禧从著名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这位日后成为国民党军一级上将、国防部长的青年才俊,被分配回广西老家,在桂军第1师3团担任见习官。当时广西督军谭浩明深感部队训练不足,为提升军队素质,特意在督军署下组建了一支精锐的模范营。这支特殊部队由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四期高材生马晓军出任营长,并从各部精心挑选军校毕业生担任基层军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年轻的白崇禧被调往模范营,担任少尉副连长一职。
这支看似规模不大的模范营实则卧虎藏龙。一年后,表现出色的白崇禧晋升为第1连连长,军衔也提升至上尉。营中人才济济:副营长黄旭初后来成为桂系第三号人物,历任广西省省长等重要职务;第2连连长夏威日后官至安徽省主席;第3连连长黄绍竑更是桂系初期第二号人物;第4连连长张淦则因善用罗盘指挥作战而获得罗盘将军的美誉。可以说,后来在国民党军政界叱咤风云的新桂系核心人物,几乎都在这支小小的模范营中历练过,唯独缺少了后来的桂系领袖李宗仁。
当时广西匪患成灾,民间流传着无处无山,无山无洞,无洞无匪的说法。然而,由于谭浩明及其上司陆荣廷都出身绿林,对土匪怀有同情之心,惯用招安而非剿灭的手段。这种政策导致土匪们摸清了官府的套路:大军压境时假意投降,待军队撤离后又重操旧业。更恶劣的是,一些不法之徒甚至主动为匪,待招安时上缴劣质武器,骗取军饷装备后再度叛变,实力反而比从前更强。
1919年,当模范营奉命前往左江地区剿匪时,年轻气盛的白崇禧在军事会议上慷慨陈词,力主以剿代招。但人微言轻的他不仅未能改变既定政策,反被安排留守大本营,负责接收投降土匪。面对陆续来降的200多名土匪,特别是其中80多名屡降屡叛的惯匪,白崇禧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在未获批准的情况下,他秘密组织部下将这80余名恶贯满盈的匪徒全部处决。
次日,白崇禧才向营长马晓军报告此事,并表示愿意承担全部责任。马晓军闻讯大惊失色,急忙向上级请示。出人意料的是,广西当局对此事保持沉默,未予追究。这一事件成为广西剿匪政策的转折点,各部队开始效仿白崇禧的强硬手段,很快肃清了当地匪患。百姓拍手称快,谭浩明也因剿匪有功,将模范营扩编为模范团。
虽然当时白崇禧的军衔仍是上尉连长,但这一事件奠定了他日后小诸葛的威名。即便后来官至国防部长,他仍常自豪地提起这段往事:从此招抚政策改为进剿政策。这是广西清乡剿匪史上一件大事,由我这样一个小小连长创始。这段经历不仅展现了白崇禧的胆识与决断,也为他日后在国民党军界的崛起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