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成为一名士兵的体验可谓天壤之别,完全取决于所处的时代。若在唐朝前期,那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当兵不仅是一份光荣的职业,还能享受优厚的待遇,从生老病死到战场伤残都有国家保障。然而到了中唐以后,普通士兵的处境就急转直下,其境遇甚至不如乞丐和农奴。下面让我们深入探讨唐朝不同时期士兵的真实生活。
一、唐前期士兵的崇高
作为以武力立国的王朝,唐朝对军事建设极为重视。建国初期沿袭了西魏、北周和隋朝的府兵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严密的军事组织体系。唐高祖时期称为骠骑府和东骑府,到唐太宗时期则改称为折冲府。这些军府根据规模分为上、中、下三等,每府编制在800至1200人之间。当时的征兵政策规定:21岁至60岁的成年男子都要服兵役,只有极度贫困的家庭可以在58岁时免除兵役。712年,唐玄宗将征兵年龄下限提高到25岁。值得注意的是,唐初的府兵制并非全民皆兵,而是采取三丁抽一的原则,即一户有三个男丁则需出一人服役。这些府兵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普通百姓,在州县登记户籍;又是军人,隶属于折冲府。他们平时从事生产,战时立即集结。逃避兵役几乎是不可能的,正如《木兰诗》所描述的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的强制征召场景。
贵族子弟虽然也要服役,但享有特殊优待。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可以不必前往边疆,而是在皇宫担任宿卫。由于接近皇帝的机会多,这些贵族子弟往往晋升迅速,成为将领和近臣的重要来源,因此深受官僚阶层的青睐。
从地域分布来看,唐初的军府设置极不均衡。以长安、洛阳为中心,关内、河东、河南三道集中了全国半数以上的军府。其中又以长安所在的关内道最为密集,唐太宗时期这里设有288个军府,按每府1000人计算,仅关内道就能动员28.8万兵力,足以镇压任何地方叛乱。其次是李唐王朝的发源地太原所在的河东道,有164个军府;洛阳所在的河南道有92个;其他地区中,河北道最多有46个,而最少的是江南道仅有5个。到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唐朝府兵制达到鼎盛,全国府兵总数达60万人。
二、唐初内地士兵的优厚待遇
从基层士兵的角度来看,唐初的待遇相当优厚。府兵制的经济基础是均田制。624年,唐高祖颁布的均田令规定:男子4岁为小,16岁为中,21岁为丁,60岁为老。土地丈量标准为5尺1步,240步1亩,100亩1顷。丁男和中男都可获得1顷土地,残疾人40亩,寡妇30亩。其中20%为永业田,可以世袭;80%为口分田,死后归还国家。
军户在均田制下享有特殊优待:首先,阵亡将士的子女可以继承其1顷土地,无需退还;其次,因战事失踪的士兵家属同样享有不退田的权利;第三,因伤致残的士兵不仅保留原有授田,还可免除后续兵役。
在土地分配的基础上,军户需要自备武器装备,包括弓1把、箭30支、箭囊1个、横刀1把、盔甲1副,以及麦饭9斗、米2斗。武器装备平时存放在军府武库,战时领取。上交的粮食可保障一个士兵约40天的口粮,因此这种制度主要适用于内地驻防兵,他们只需短期服役,称为番上。
三、边军将士的艰苦生活
与内地驻防兵不同,边军需要长期驻守边疆,无法经营田地,40天的口粮更是杯水车薪。到天宝初年,全国边军达49万,他们的待遇相对较差。边军俸禄由三部分组成:粮食、军装和杂赏。基本口粮为每年12石粟,盐酒醋按当地情况配给。服装方面,每年发放春装和冬装各一套,包括各类衣物鞋袜。杂赏则是执行任务的额外奖励。
虽然制度上保障了边军的基本生活,但边疆地区天高皇帝远,将领掌握生杀大权,士兵常遭盘剥。《旧唐书》记载边军常有冻馁之色,而将领却有三倍之益。
四、募兵制下的士兵困境
随着均田制瓦解和土地兼并加剧,府兵制逐渐崩溃。唐中宗时期,连守卫部队都出现三日不食的情况。募兵制兴起后,虽然解决了兵源问题,却导致节度使坐大,最终引发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林立,军队分为三类:待遇最好的牙兵、次之的牙外兵和最差的外镇兵。外镇兵常常食不充腹,衣不蔽形,处境极为艰难。
文史点评
唐初盛世时,士兵待遇优厚,军队医疗体系完善:每500名士兵配备1名医生,医疗事故要受严惩,行军时还为病号提供特殊照顾。但随着国势衰落,这些制度逐渐废弛,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轨迹。
(参考文献:姜玉娟《唐代募兵之下士卒待遇问题研究》;魏铭辰《安史之乱期间军队的赏赐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