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作为大唐历史上著名的帝王,虽然晚年因昏聩失政导致安史之乱爆发,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执政初期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政策确实为大唐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不过,我们今天要重点探讨的并非他的治国功绩,而是他在唐中宗驾崩后那个风云变幻的关键时刻所展现出的非凡胆识。当时韦后专权乱政,朝野动荡,年仅二十多岁的李隆基毅然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及其党羽,助其父李旦重登帝位。令人深思的是,这位长期被压制、几乎毫无政治资本的年轻皇子,究竟从何处获得了如此巨大的勇气和行动力?
自幼生长在权力漩涡中的李隆基,早已对宫廷斗争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武则天执政时期,他亲眼目睹了叔父被废黜的惨剧,见证了父亲李旦在女皇威势下的战战兢兢,更经历了太子李显发动的神龙政变。这些经历不仅磨砺了他的政治敏锐度,更在他心中埋下了重振李唐雄风的种子。作为李唐宗室的一员,他无法容忍韦后之流继续专权乱政,更不愿像其他宗室子弟那样选择沉默或屈服。
这位年轻的皇子确实非同寻常。面对韦后集团专横跋扈、逼死太子、甚至毒害唐中宗的暴行,他内心的愤怒与日俱增。他清楚地认识到,韦后的野心绝不止于垂帘听政,而是要效仿武则天称帝。正是这种清醒的认识和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早早就开始暗中布局。他通过心腹谋士刘幽求、王毛仲等人,巧妙地与禁军将领建立联系,不仅慷慨地赏赐金银财帛,更以匡扶社稷的大义相激励,成功激起了将士们对韦后乱政的愤慨和对相王李旦的拥戴之心。
李隆基的政治智慧还体现在他对时局的精准判断上。他深知韦后集团倒行逆施已失尽人心,更明白姑母太平公主在朝中的巨大影响力。因此,他主动与太平公主结盟,获得了这位实力派皇室成员的支持。在万事俱备之际,李隆基果断出手,先发制人地除掉了韦后的堂侄韦播等核心党羽,迅速掌控了禁军。随后他率兵直入宫禁,以雷霆之势剿灭了韦后集团,为大唐王朝拨乱反正,展现了过人的胆识与决断力。这场政变不仅改变了李隆基个人的命运,更为日后开元盛世的到来扫清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