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间发动的平定大小金川之役,堪称中国历史上代价最为惨重的山地攻坚战。这场持续五年的拉锯战,前后耗费国库白银高达七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国一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累计调集各地驻防军、绿营兵及土司兵达六十余万之众,相当于当时全国常备军力的半数以上。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征战中,清军先后折损多位名将。先是军机大臣傅恒亲临前线督师,后有其子福康安继承父志继续指挥。据《清史稿》记载,清军阵亡将士数量远超此前平定准噶尔汗国与大小和卓叛乱的伤亡总和,仅木果木一役就折损将士四千余人。若非雍正朝积累的雄厚国库支撑,这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恐难以为继。清军屡遭挫败却锲而不舍,最终凭借持久战的战略优势,在弹尽粮绝的叛军面前取得了惨胜。
这场胜利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大小金川地区虽仅弹丸之地,却是连接西藏与四川的战略要冲。自汉唐以来,中原王朝对此地始终鞭长莫及。清军在此役中创造的\"改土归流\"成功范例,彻底终结了延续千年的土司制度,为后续的西南改流政策树立了典范。从明嘉靖年间开始尝试的改土归流政策,至此才真正取得突破性进展。
客观评价清朝历史地位,必须承认其前期的开拓之功。康雍乾三代君主励精图治,将帝国疆域拓展至前所未有的规模。特别是西北用兵与西南改流,为现代中国版图奠定了基本轮廓。尽管晚清统治者昏聩,在列强环伺下丧权辱国,但前期开疆拓土的功业不容抹杀。正如近代史学家孟森所言:\"清之疆域,实为中国历代之最。\"这种历史贡献,正是满族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重要历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