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2年:唐睿宗传位于太子李隆基(唐玄宗),李隆基于同年八月即位,尊睿宗为太上皇。
2.1902年: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第一次校庆日。
3.1904年:收回利权运动兴起,反对清政府将铁路和矿产权出让给外国。
4.1911年:四川保路同志军包围成都,反对清政府将川汉铁路收归国有,引发武昌起义前的重要斗争。
5.1948年: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九月会议),提出建军500万、五年内打倒国民党统治的战略任务。
6.1953年:全国政协常委会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周恩来作《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报告,系统阐述社会主义改造方针。
7.1956年:中国成功试制新型喷气式飞机。
8.1978年:中国妇女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推选蔡畅、邓颖超为全国妇联名誉主席。
9.1978年:世界上第一只人工授精繁殖的大熊猫在北京动物园诞生。
10.2020年: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1.819年:安道尔独立日,标志着安道尔成为独立国家。
2.1380年:俄罗斯莫斯科大公得米特里在库利科夫平原击败蒙古军,获“顿斯科伊”(顿河英雄)称号。
3.1504年: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大理石雕像《大卫》在佛罗伦萨首次展出。
4.1565年:西班牙远征军在佛罗里达圣奥古斯丁建立北美第一个永久定居地。
5.1860年:清政府派钦差大臣载垣、穆荫赴通州与英法联军议和。
6.1926年:德国获准加入国际联盟。
7.1943年: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盟军司令艾森豪威尔与巴多格里奥政府共同广播停战宣言。
8.1944年:德国首次向伦敦发射V-2火箭,这是世界上第一种超音速远程导弹。
9.1945年:美国驻日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在东京建立盟军总部,实施对日单独占领政策。
10.1991年:马其顿共和国宣布从南斯拉夫独立。
1504年9月8日的佛罗伦萨清晨,市政广场(Signoria)上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群。他们仰着头,目光聚焦于一个刚刚揭幕的白色大理石巨像——一座高逾5米的青年男子裸体雕像,肌肉线条如蓄势待发的弓弦,目光锐利地望向远方。这就是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历时三年完成的《大卫》。而这座雕像的诞生,竟始于一块“被诅咒”的石料。
26年前,这块巨型卡拉拉大理石曾被另一位雕塑家阿戈斯蒂诺·迪·杜乔看中,却因雕刻技术不足而凿坏了石材底部,从此被遗弃在教堂仓库中,“像一具被遗忘的尸体般沉睡”。直到1501年,26岁的米开朗基罗主动请缨,誓言要“唤醒沉睡在巨石中的巨人”。他在仓库里搭起棚架,日夜与巨石相伴,甚至睡觉都不离开。据同时代画家瓦萨里记载,米开朗基罗工作时“如疯魔般狂热”,碎石飞溅中,他坚持不让任何人窥视未完成的作品,直到最后一刻。
《大卫》的颠覆性首先在于其对传统宗教叙事的突破。不同于多纳泰罗等前辈将大卫表现为胜利后踩在歌利亚头上的少年,米开朗基罗选择了决战前的瞬间:大卫眉头紧蹙,右手青筋暴起,左手轻握投石索,全身处于高度紧张的临界状态。这种“动态的静止”震撼了佛罗伦萨人——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充满心理张力的圣经人物。更令人咋舌的是完全裸露的呈现方式。尽管《旧约》记载大卫迎战歌利亚时未穿盔甲,但此前的雕塑家总会用青铜腰布遮掩私处。米开朗基罗却大胆展现人体之美,以至于雕像揭幕时,市政官员紧急辩论是否要“添加遮羞布”。最终由于艺术家坚决反对,雕像保持了原始状态。
这场艺术革命背后是佛罗伦萨的政治隐喻。当时佛罗伦萨共和国刚驱逐美第奇家族,急需一个象征抗争精神的图腾。大卫对抗巨人歌利亚的故事,正好映射了弱小共和国对抗强敌的处境。原计划将雕像放置于教堂顶端的方案被推翻,政府最终决定将其立于市政厅门前,作为“保卫自由的宣言”。揭幕仪式当天,市民们用欢呼声回应了这个选择——他们从大卫坚毅的眼神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重新定义了文艺复兴的高度。他运用了解剖学上的惊人技巧:右手血管凸起表现临战紧张,左腿微曲形成经典“对立平衡”(Contrapposto)姿态,甚至眼窝的深浅都经过光学计算以适应仰视视角。这些创新使冷硬的大理石呈现出呼吸般的生命力。作家马泰奥·班戴洛曾描述观摩创作的过程:“看着他锤凿飞舞,仿佛在释放一个早已囚禁在石中的灵魂。”
五百年过去,《大卫》的目光依然穿越时空。它不仅是佛罗伦萨的象征,更成为人类勇气与自由的永恒符号。正如艺术史家肯尼斯·克拉克所言:“在那块曾被宣告报废的石料中,米开朗基罗凿出了属于所有人的英雄——一个无需王冠与刀剑,仅凭信念与力量便能改写历史的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