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保卫中原,弘治年间在北部边境设立了九个军事重镇,称为九边。
九边防御体系旨在巩固北部边防,应对北元的骚扰。
明成祖朱棣五次出征漠北,并沿边设镇驻兵。
后在嘉靖年间,为保护京城和帝陵,又增设了昌镇和真保二镇,合称"九边十一镇"。
原文赏析:
又设九边,以卫中夏:辽东, 蓟州, 宣府, 大同, 榆林, 宁夏, 甘肃, 太原, 固原。
孙氏曰:「太祖平天下,尝垂训曰:四方诸夷,其限山隔海僻在一隅者,但使彼不相侵扰,即当共安无事,慎毋恃中国强大,兴兵起衅。 惟胡戎密迩边境,累代为中国患,宜谨备焉。 呜呼!圣谟何洋洋也。 成祖初定安南,本非利其土地。 宣宗弃之,不害为善守。 独是大宁废而辽东、蓟州、宣府之备多,河套失而太原、大同、榆林、固原、宁夏之患急,哈密弃而甘肃、西宁、洮河、松茂之寇滋。 然则祖宗成宪,洵未可轻变矣。 君子观于九边之制,而不胜升降之慨焉。」
【译文】明朝还设立了九个边防重地来保卫中原地区,它们分别是辽东、蓟州、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太原和固原。
孙氏评论道:“明太祖平定天下时,曾训诫说:「四方的各族,如果他们被山和海阻隔在一角,只要他们不互相侵扰,就应该共同维持和平,不要依仗自己的强大而挑起战争。只有胡戎紧邻边境,历代都是中国的忧患,应该谨慎防备。」
太祖的圣明训诫真是博大精深。
明成祖最初平定安南,并非贪图其土地。
明宣宗放弃安南,并不妨碍他是一位善于守卫国家的君主。
但大宁的废弃导致辽东、蓟州、宣府的防备增多,河套的失守使太原、大同、榆林、固原、宁夏的忧患加剧,哈密的放弃使甘肃、西宁、洮河、松茂的敌寇增多。
因此,祖宗的既定法制,确实不能轻易改变。
君子观察这九边的设置,不禁感慨升降的变迁。”
王氏曰:昔狄梁公有言,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略之外,故东距沧海,西阻流沙,北控大漠,南界五岭。 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 三代以前,夷狄之患少,其备边之制,惟来则拒之,去则忽追。 秦汉以降,更相角逐,生民之祸始烈。 要未有叠主中夏,甚且尺地一民,皆得而臣服之也。 中原之不竞,肇于和亲,极于纳币称臣。 我国家张皇六师,式遏万里,乃循秦汉之长城,垂九边之定制,雪耻除凶,度越往古。
【译文】王氏说:「从前狄梁公有句话说,天生四夷都在先王封疆之外,所以东边是茫茫大海,西边是连绵的沙漠,北边是辽阔的大漠,南边是五岭山脉。
这是天意用来限制夷狄与中原的隔阂。
先秦以前,夷狄的忧患较少,他们防备边境的制度,只是敌人来时抵抗,敌人去时就不追击。秦汉以后,中原与夷狄互相角逐,百姓的灾难开始加剧。
那时候从未有一个夷狄国家能够主宰中原,甚至没有得到过中原的一尺土地、一个百姓,成为他们的臣民。
中原的不振,始于和亲,终于纳币称臣。我们国家振兴军队,阻止万里入侵,于是遵循秦汉的长城,制定了九边的制度,雪耻除凶,超越了往古。
然而犹有虞者,封贡不除,互市不革,无以消奸民外诱之端,黠虏内窥之渐也。 盖虏必不能忘情中国者,以中国之多可欲。 而非有内地叛民为之乡导,则其患犹可量。 宋元以后之蘽情不可准以汉唐之旧制,乃欲高语来庭,虚张岁市,养祸伏衅,而恃为弭边善政,不亦惑乎?呜呼!削株掘根,毋与祸邻,必也。 闭关折符,单使勿逼也;投珠却玉,匹马勿入也。 因机遘会,则西堑玉门,北固受降,东修柳城。 隔绝其往来,杜塞其耳目,使中外之限如九天九地绝不可干也。 庶足以纾悠悠之患乎。 」
【译文】然而,仍有令人忧虑的事,封贡制度不废除,互市制度不改革,就无法消除奸民引诱外敌的祸端,也无法遏制狡猾的敌寇暗中窥探的企图。
敌寇一定没忘记中原,因为中原的富饶值得他们垂涎。
但如果没有中原的叛民为他们做向导,他们的祸害还是可控的。
宋元以后的情形不能按照汉唐的旧制度来评估,如果还想高调宣扬他们来朝贡,虚张声势地设立岁市,养虎为患,却还认为这是消除边境忧患的善政,不是很荒谬吗?
要消除祸患,必须斩草除根,不与邻国有祸患往来。
必须闭关自守,拒绝与敌国使者接触;拒绝接受他们的礼物,连一匹马都不能让他们进入境内。
抓住时机,可以在西边挖掘玉门关,北边固守受降城,东边修筑柳城。
隔绝他们的往来,堵塞他们的耳目,使中原与四夷的界限如同九天九地般不可逾越。
这或许能够舒缓长期的忧患吧。”」
端倪解析:
明朝建立之后,逃亡北方的元朝残部仍然不断地袭扰明朝的北方边塞,严重威胁着明朝的统治。
因此,明朝在北部边境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了这些军事重镇,派兵驻守,保卫大明边疆。
九边也称九镇,明朝中后期不仅要抵御北方蒙古,还有女真势力。
九个军事重镇分布在长城沿线,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辽东镇:总兵初驻广宁(辽宁北镇市),隆庆后驻东宁卫(辽宁辽阳市)。
蓟州镇:总兵初驻桃林口,后移迁安寺子峪(狮子峪),天顺年移三屯营(河北迁西县)。
宣府镇:总兵驻宣府卫(河北张家口宣化区)。
大同镇:总兵驻大同府(山西大同)。
山西镇(太原镇):总兵初驻偏头关(山西偏关县),后移驻宁武所(山西宁武县)。
延绥镇(榆林镇):总兵初驻绥德州(陕西绥德),成化以后移治榆林卫(陕西榆林)。
宁夏镇:总兵驻宁夏卫(宁夏银川)。
固原镇(陕西镇):总兵驻固原州(宁夏固原)。
甘肃镇:总兵驻甘州卫(甘肃张掖)。
每镇设有总兵官、副总兵官、参将等,无固定品级和定员。各镇驻有重兵,主兵约六十万,加上客兵数量庞大。
为维持军饷,初期依赖屯田,后逐渐由京师太仓库供应。
军饷问题成为明朝财政负担的重要原因。
九边的设立,形成了从鸭绿江到嘉峪关的北方防线,加强了北部防御,但也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导致百姓负担沉重,甚至引发兵变。
由于明朝朱元璋的海禁政策,沿海居民不得从事海上经商,导致许多明朝的南方人成为倭寇。
明朝真倭还是以日本人为主,武艺相对强点,武器精良。
在日本政局动荡和海盗活跃的背景下,倭寇活动达到高峰。
假倭以中国东南沿海的海盗为主,混编有明朝南方人、朝鲜人和其他东亚民族。
嘉靖二年(1523年)宁波之乱后,明朝中断一切贸易,期望以此减轻倭寇威胁。
嘉靖倭乱始于1552年四月的浙江沿海,泉州、漳州的海盗勾结日本人在舟山和象山登陆后,盘据台州、温州、宁波、绍兴等地烧杀抢掠。
原文赏析:
又倭寇纵横,东南糜烂,方中之势,浸以昃矣。
史略:明初,并海郡县,屡被倭患。洪武十七年命信国公汤和巡视海道,自山东至江南北、浙东西以及闽岭,皆筑城置戍,控扼要害。二十年复命江夏侯周德兴筑城于福建滨海诸处, 自是虽间有倭警,旋即退散。嘉靖二年,倭党互争贡,遂起衅相攻,杀掠宁波,以至绍兴。自是浸淫至两浙、江、淮、闽、广之境,纵横出没,所至屠掠一空。至四十四年余患始息。残破郡邑,殆以百计。东南素称富庶,至是为之衰耗。
【译文】此外,明朝中期,倭寇在沿海地区肆意横行,使东南地区遭受严重破坏,明朝的国势逐渐衰落。
《史略》记载:明朝初期,沿海的郡县经常受到倭寇的侵扰。
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朝命令信国公汤和巡视海道,从山东到江南北、浙东西以及闽岭,都修筑城池并设置守备,以控制要害之地。
洪武二十年(1387年),又命令江夏侯周德兴在福建沿海地区修筑城池。
从此,虽然偶尔还有倭寇的警报,但很快就消退了。
嘉靖二年(1523年),倭寇之间因争夺贡品而互相攻击,他们在宁波、绍兴等地进行杀戮和掠夺。
之后,倭寇的侵扰范围逐渐扩大到两浙、江、淮、闽、广等地,他们纵横出没,所到之处都屠杀抢掠一空。
直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倭患才逐渐平息。
这些被倭寇破坏的郡邑几乎数以百计。
东南地区向来富饶,但因此变得衰微。
是时版图,为直隶二,承宣布政使司十三:
京师, 南京, 山东, 山西, 陜西, 河南, 浙江, 江西, 湖广, 四川, 福建, 广东, 广西, 云南, 贵州;
【译文】当时的明朝版图包括2个直隶和13个承宣布政使司:
京师、南京、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浙江、江西、湖广、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夏氏曰:「国朝疆理天下,轻重本末,犁然备举。夫建都燕京,则不得不重山、陜。山、陜天下之项背,而京师之头目也。山、陜有事,其应之也,当甚于救焚拯溺,一或不备,而祸不可挽矣。必也选将训兵,兴屯广牧,常畜其有余之力,则天下虽有大故,而根本可以无患。辽东局处一隅,依山阻海,虽逼在肘腋,而御得其道,可画疆守而阻关固也。山东、河南、江南、湖广,其天下之腰膂乎?江、浙、川、广、福建、云、贵,其天下之四肢乎?夫不知天下之全势,而言创言守,两无当也。十五州之形胜具在,何不一揆其措置之理乎?」
【译文】夏氏(作者本人)评论道:“明朝在治理天下时,充分考虑了各地的轻重缓急和本末关系,条理分明。
选择燕京作为都城,就不得不重视山西和陕西的地位。山西和陕西是国家的脊梁,而京师则是其头脑。
如果山西和陕西发生问题,对其的应对应当比救火和救人还要紧迫。
如果不做好准备,那么祸害将无法挽回。
因此,必须选拔将领、训练士兵、发展屯田和畜牧业,并经常保持充足的力量。
这样,即使天下发生大的变故,国家的根本也不会受到威胁。
辽东地处偏远,依山傍海,虽然逼近边境,但如果防御得当,仍然可以划定疆界,并依靠关隘固守。
山东、河南、江南、湖广等地是国家的腰部和背部,而江、浙、川、广、福建、云南、贵州等地则是国家的四肢。
如果不了解天下的整体形势,而只是空谈创建或防守,那么两方面都不会得当。
现在十五个州的地理形势都很明显,为什么不统一考虑它们的部署和治理策略呢?”
端倪解析:
明朝中期时,日本正处于战乱时期,大量人民失业,许多人选择成为海盗。
日本各势力对财力的需求加剧,进一步推动了海盗活动的发展。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和军事力量的严重削弱,为倭寇侵略提供了客观条件。
明朝实行的海禁政策导致“官市不开,私市不止”,引发了“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的走私狂潮。
明朝为了应对倭寇,在沿海地区设立了多个卫所,建立了严密的防御体系。
明朝也派遣了大量的军队前往沿海地区,对倭寇进行了多次剿灭行动。
例如,明朝在1548年派军进攻浙江舟山双屿岛,大海商许栋兄弟逃亡,而许栋的部下王直收揽余众,转上日本。
1553年,明朝再次派军进攻浯屿走马溪,再次取得大胜,将前后俘获的李光头等96人处斩。
明朝也多次派遣使节前往日本,与日本政府交涉,要求其限制倭寇的活动。明朝也鼓励沿海居民组织自卫队,自行保卫家园。
以及明朝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倭寇的犯罪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打击。
夏氏强调了山陕地区在全国的重要性,认为其是天下的"项背"和京师的"头目"。他主张在山陕地区选将训兵,兴屯广牧,以备不时之需。
他还提到了辽东的地理位置,虽然处于边陲,但如果能够有效防守,也可以保证国家的安全。
此外,他还强调了山东、河南、江南、湖广等地的重要性,认为这些地方是天下的"腰膂",而江浙、川、广、福建、云、贵等地则是天下的"四肢"。
他认为,只有全面了解天下的地理形势,才能有效地进行防守。
这是一种全局观的战略思考,体现了其深厚的地理知识和战略眼光。
总的来说,这段话的观点独到,论述深入,是一段高质量的历史地理战略分析。
元朝败亡后,肃王兀纳失里控制了哈密,在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开始接受明朝羁縻,封哈密国王。
1406年,明朝设立哈密卫,任命周安为忠顺王长史,刘行为纪善。
1513年,哈密被吐鲁番汗国吞并。
明代中叶,前套有鞑靼、瓦剌和兀良哈等部落。
明朝在西套平原设宁夏镇和中卫等卫所,宁夏镇为九边重镇之一。
后套宁夏平原归属陕西都指挥使司。
洪武九年,大批江南民众迁移至宁夏,开展军民屯垦,恢复战乱毁坏的渠道。
宁夏地方官吏疏浚旧渠,开发新渠,扩大灌溉面积。
宁夏在明朝长城沿线的军事防御系统中十分重要。宁夏镇和固原镇是九边重镇。
西北部设有延绥、宁夏、甘肃三边,战线漫长难以协同作战。
弘治十年(1497年),设立总督陕西三边军务,简称三边总督,调度三边兵马。
嘉靖四年(1525年)起,三边总督成为定设。
原文赏析:
世宗兴邸潜飞, 中兴之望,朝野欣欣,而斥绝言路,保任大奸。
初既弃哈密,
史略:哈密西去土鲁番千余里。 成化以后哈密衰,土鲁番益强,屡肆吞噬,国家以哈密外领西域,内蔽边郡,非此则无以离戎、朔之交,因务设方略,以存复之。土鲁番虽骄横,亦未敢安据其地。嘉靖三年土鲁番入塞,犯甘州,边臣败却之,又追败之于肃州。八年复犯肃州,败走,寻请降,且以哈密来归。朝议以哈密既残破,且去边远,疲中国以存外夷,非计也,遂弃不复有。嘉峪关外,皆为寇境。 又是时,亦不剌盘据西海, 瓦剌结巢北山, 于是河西三面受敌,备羌御朔,日不暇给。
【译文】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即位后,人们对他寄予厚望,认为他能振兴明朝,朝野上下都欢欣鼓舞。但他却排斥言论,庇护和重用奸臣。
明世宗时,明朝放弃了哈密。
《史略》记载:哈密距离土鲁番千多里。
从成化年间(1465年)开始,哈密逐渐衰败,而土鲁番逐渐强大,多次侵吞哈密。
明朝认为哈密是西域的门户,也是边郡的屏障,不占据哈密就无法分隔戎、朔两族的势力,因此一直设法恢复哈密。
虽然土鲁番态度骄横,但也未曾安稳地占据哈密。
嘉靖三年(1524年),土鲁番入侵边塞,侵犯甘州,边境官员成功击退他们,并在肃州再次击败他们。
嘉靖八年(1529年),土鲁番再次侵犯肃州,失败后请求投降,并将哈密归还给明朝。
但朝廷认为哈密已经破败不堪,距离遥远,疲于用兵来维护外国领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放弃哈密,不再收复。
从此,嘉峪关外都成了敌境。
同时,亦不剌在西海盘踞,瓦剌在北山结巢,河西地区三面受敌,防御羌族和北方民族的侵扰变得异常繁忙。
继复弃河套。
史略:明初,李文忠败元于丰州, 既而城东胜, 河套以内,耕屯相望。永乐初方事远略,弃东胜不守。其后大兵数出,亡元远窜,窥伺益少。正统中稍稍多事,乃议筑榆林诸城堡,成化中复筑榆林边墙千余里,而河套渐成瓯脱,然议者未尝不欲复汉、唐故事,为捍边固圉计也。 嘉靖以来,北胡部pj.dti6.cn/8n3b4落益强,往往窟穴套中, 河东、关西岁被蹂躏。二十五年督臣曾铣以复套为己任,规画甚伟,为严嵩所构弃市。自是边事日坏。敌旋入宣、蓟,犯京师,蔓衍以至辽东,朝廷旰食,无敢议及河套者。
【译文】之后明朝又放弃了河套地区。
《史略》记载:明朝初期,李文忠在丰州打败元朝军队,之后在城东建立东胜,河套以内地区,耕作与屯田的景象随处可见。
永乐初年(1403年),明朝为了远征而放弃了东胜。
此后,明朝多次派出大军,元朝残余势力逐渐远离,对明朝的窥视也减少。
在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边境事务逐渐增多,明朝开始商议修筑榆林等城堡。
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又修筑了榆林边墙千余里,但河套地区逐渐变成了边境的空隙。
尽管有人提议效仿汉唐时期的策略,巩固边防,但嘉靖年间(1522-1566年)以来,北方游牧民族部落日益强大,经常在河套地区建立据点,河东、关西地区年年受到侵扰。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督臣曾铣以收复河套为己任,制定了宏伟的计划,但却被严嵩陷害并处死。
从此,边境事务日益恶化。
敌人不断入侵宣府、蓟州,甚至侵犯京师,战火蔓延至辽东。
朝廷忙于应对,无人敢再提及收复河套。
端倪解析:
哈密内部有回回、畏兀尔、哈剌灰三大部族势力,它们互相之间很不团结,回回人甚至引来吐鲁番人入侵哈密。
明朝对哈密的控制力不强,对于吐鲁番对哈密的野心,明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哈密卫在内乱和被蒙古人劫掠了几番后,实力已经十分衰弱,因而无力抵抗吐鲁番汗国的侵扰。
朱瞻基之后,明朝的控制范围持续缩小,北方的防线一直不稳,西北的哈密卫在正德年间被吐鲁番夺取,明朝失去了唯一一块西域的根据地。
明朝在西北设置的“关西七卫”总体上是稳固的,但是明朝这时候实在没有个老大的样子;
明朝对小弟不伸出援手的行为,看似没有担当,但是此时的明朝北疆已经被也先搞得够呛了,无力再去帮助哈密。
明朝在河套地区的人力资源严重不足,没有足够的人口进行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和农业生产。
明朝的财政状况在中后期并不宽裕,对于边疆地区的维持主要依赖中央的供血;
长此以往,随着腐败等问题的出现,明朝的国力逐渐衰弱,因此放弃河套地区成为了一种无奈的选择。
明朝的军事实力在逐渐下滑,对于蒙古部族的威胁,明朝已经无力进行有效的抵抗。
特别是在“土木堡之变”之后,明朝的军事防御力量严重削弱,无法阻止蒙古部族南下河套。
明朝在成化年间开始改变明前期以来的防御策略,尝试利用军事进攻的方式,主动解决核心边疆的被动劣势局面,这就是所谓的“搜套”。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搜套”的政治目标并未实现,明朝最终选择在河套南缘修筑边墙,构建长城防御体系,从而放弃了河套地区。
1435年,明宣宗去世,英宗继位时年仅八岁,由太皇太后张氏指定五位大臣辅政,但英宗更信任司礼监太监王振。
王振逐渐干政,因太皇太后支持三杨治理,局势还算平稳。
三杨相继去世后,朝政被王振掌控。
正统年间,各地农民起义频发,明军陷入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王骥三次征讨未能彻底平息,国力受损。
为弥补财政空虚,一度加重地方税赋,激化了矛盾,也削弱了北方守备力量。
明朝边防的松弛,让蒙古多次骚扰,军屯被侵占,军饷不足,军队逃兵问题严重,战斗力低下。
也先继位后,瓦剌势力强盛。
1448年底,也先以贡使问题为由,集结军队大举进攻明朝边境,揭开土木堡之变的序幕。
1505年,明孝宗去世,朱厚照即位为明武宗,年号正德。
即位后,他信任刘瑾等宦官,朝中大事皆由刘瑾决定。
虽然正德五年刘瑾被处死,但武宗依旧声色犬马,频繁出巡。
1519年,宁王朱宸濠叛乱,武宗以出征为名南下游玩,最终俘虏宁王。
正德年间战事频繁,包括鞑靼达延汗进犯、宁夏安化王谋反、山东刘六刘七起义、江西宁王谋反等。
原文赏析:
迨土木告变, 四海震惊,非少保之忠勤,社稷几于不守。
史略:英宗在位,屡兴大兵,南北骚动。 正统十四年,瓦剌也先犯大同境, 太监王振劝上亲征,出居庸,历怀来、宣府至大同,兵氛甚恶,乃班师。大同帅郭登请上从紫荆关入关pj.dti6.cn/77vtw在易州西,见前,振不听。还至宣府,敌自后追袭,遣将拒战,皆败没。次土木,人马疲渴,而铁骑四合,死伤无算,上为也先所得,遂诣塞外,京师震骇。
【译文】等到土木堡之变发生,全国震惊,如果不是少保于谦的忠诚勤王,国家几乎难以守住。
《史略》记载: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期间,多次发起大战,导致南北动荡。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的也先侵犯大同边境,太监王振劝皇帝亲自出征。
明英宗出居庸关,经过怀来、宣府到达大同,但战争形势恶化,决定班师回朝。
大同的将领郭登建议明英宗从紫荆关入关,并在易州西面与他会面,但王振没有听从。
回到宣府时,敌军从后面追击,皇帝派遣将领抵抗,但都失败了。
在土木堡,人马疲惫口渴,而敌军铁骑四面围攻,死伤无数。
皇帝被也先俘虏,并被送到塞外,京师震惊。
百官遵太后命,奉郕王摄政,寻即位。于谦掌机务,收辑丧亡,经理捍御。也先以送上皇还京为名,过大同至广昌, 破紫荆关,抵京城西北,于谦督石亨等营城外,奋击败之,也先复奉上皇遁去。时郭登固守大同,罗亨信固守宣府,京师恃为肩背。谦又于天寿山, 居庸关及涿州、通州、易州、保定、真定 皆屯宿重兵,卫畿辅,而自辽、蓟以至甘肃,中间边关堡塞皆得人戍守,敌入寇辄败去,于是国势大振。也先遣使求和,不许。敌知中国有备,而挟上皇为空质,奸谋遂消,上皇旋自北还。宗社奠安,谦一人力也。
【译文】百官遵从太后的命令,让郕王(景泰帝朱祁钰)摄政,不久后郕王即位。
于谦掌管国家事务,收集失散的士兵,负责防御。
也先以送皇帝回京为名,经过大同到广昌,攻破紫荆关,抵达京城西北。
于谦指挥石亨等人在城外扎营,奋勇击败敌军,也先又带着皇帝逃走了。
当时,郭登坚守大同,罗亨信坚守宣府,京师依靠他们作为后盾。
于谦还在天寿山、居庸关以及涿州、通州、易州、保定、真定等地屯驻重兵,保卫京城;
并从辽蓟到甘肃,中间的边关堡垒都有人驻守,敌军入侵总是失败,于是国家势力大大增强。
也先派使者求和,但都被拒绝了。
敌军知道明朝有防备,挟持皇帝也没用了。
阴谋失效后,皇帝从北方返回。
国家社稷得以安定,这全是于谦的功劳。
武宗盘游,衅孽屡作。
史略:正德五年寘鐇反宁夏, 镇将仇钺讨平之。 十四年,宸濠反南昌, 陷南康、九江,攻安庆不克,赣抚王守仁等讨平之。 是时边塞屡被寇扰,中原远近盗贼羣起。其最甚者,刘六、刘七、赵燧等,起于畿辅,转掠北直、山东、河南、湖广、南畿,久而始灭。 又蓝廷瑞等起保宁,犯汉中、郧阳及川东、贵州境; 谢志珊等起于南、赣, 掠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境, 虽相继诛灭,而所在困弊矣。
【译文】明武宗朱厚照喜欢游玩,导致祸乱频繁发生。
《史略》记载:正德五年(1510年),朱寘鐇在宁夏反叛,被镇将仇钺平定。
正德十四年(1519年),朱宸濠在南昌反叛,攻陷南康、九江,攻打安庆但未成功,后被赣南巡抚王守仁等人平定。
当时,边境多次被侵扰,中原远近的盗贼也频繁起事。
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刘六、刘七、赵燧等人,他们在京城附近起事,辗转掠夺北直隶、山东、河南、湖广、南直隶等地,经过很长时间才被平定。
此外,蓝廷瑞等人在保宁起事,侵犯汉中、郧阳以及川东、贵州等地;
谢志珊等人在南、赣起事,掠夺江西、湖广、福建、广东等地;
虽然各地都相继被平定了,但所祸乱之处都疲惫困苦。
端倪解析: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暴露了明朝在政治上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明朝的“朝贡贸易”和对北方游牧民族“以夷制夷”的政策存在着“养虎为患”的危险。
其次,土木堡之变展现了明朝宦官拥有干政专权的隐患。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对外政策由攻势转为防御的标志性事件。
这次事件暴露了明朝北方边防的松弛,以及士兵武备的不堪。
土木堡之变也导致了明朝社会的动荡。
农民土地被封建大地主侵吞、兼并,百姓被繁重的徭役征发、层层加码的税款折磨苦不堪言,旱灾、水灾、蝗灾在全国各地频繁发生,大量的自耕农破产成为流民。
在蒙古的视角中,土木堡之战中,蒙古仅用两万兵力就取得了历史上罕见的大胜,这也是明朝三百年历史上最大的失败。
但是土木堡之变也展现了明朝人民的忠诚和勇敢,特别是于少保的功绩。
明武宗朱厚照时期,朝廷乱象四起,政治秩序混乱,社会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
明武宗在位期间,宦官势力大增,他们握有重权,对朝政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种情况下,朝政混乱,各地反叛频发。
明武宗在位期间,军事上的失策也是导致各地反叛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他在应州之役中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这场战争消耗了大量的军事资源,使得国家防线出现了空档,为各地的反叛提供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