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俄罗斯人评价赫鲁晓夫:和中国关系破裂,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创始人
2025-10-04 12:05:30
0

久加诺夫公开指责赫鲁晓夫“破坏了中苏统一战线”,认为他为苏联解体埋下意识形态裂痕,引发俄罗斯舆论回潮。

一份“秘密报告”,撕裂中苏同盟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抛出一份“秘密报告”,砸下政治核弹。

他把前任斯大林定为极权独裁者,把大清洗定性为灾难。

苏联内部哗然,东欧小弟震惊,北京更是沉默三天。

这份报告不仅改变了苏联内部的路线,也在国际共产主义阵营里炸出深沟。

赫鲁晓夫高调“去斯大林化”,提出和平过渡和“三和”路线,中国方面没接受这套。

此后,两国之间的分歧迅速扩大。

报告刚传到北京时,中国高层没有第一时间表态。

因为那年3月,毛主席还在筹划人大会议,直到6月,《人民日报》发了一篇谨慎措辞的社论,表示要从正反两方面看待斯大林。

语气缓和,但不认同赫鲁晓夫的彻底否定态度。

矛盾没停在理论分歧。

1958年,赫鲁晓夫访问中国,提出“联合舰队”构想,中国直接拒绝。

苏方要求主导权,中国坚持独立,这个分歧,一下点燃了积蓄已久的战略猜忌。

1960年,苏联突然撤回全部在华专家,停掉援建项目。

这一下,几十个大型工程搁浅,中国工人被迫中断施工,全国舆论迅速发酵。

同年起,《人民日报》和苏联《真理报》公开交锋,论战愈演愈烈。

中方认为苏联背叛革命原则,走上修正主义;苏方则批评中国盲动、教条。

舆论从官媒烧到民间,兄弟变成“冤家”。

这种意识形态对立,不只是外交争吵。它直接影响了亚洲格局,也影响了第三世界的左翼阵营。

越南、朝鲜、阿尔巴尼亚、古巴等国不得不选边站队。

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赫鲁晓夫那篇“秘密报告”。

他要改写历史,也彻底改写了国际共产主义的力量版图。

从争吵到对立,冷战阵营的内裂口

中苏裂痕初起于理论,扩散速度远超预期。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后,中国再次批评苏联软弱妥协,赫鲁晓夫则暗中批评中国搞极端政策。

两国领导人各有盘算,互不信任的情绪堆到最高点。

边境摩擦也开始升温,黑龙江、乌苏里江一带,渔民纠纷频发。

到了1964年,驻边部队已不再客气,偶尔动枪。

舆论层面,两国公开互称对方“假马克思主义者”。

那种冷嘲热讽,不输今日网络骂战。

中方连续发表九篇长文,逐段反驳苏共路线。

苏方则公开支持印度在中印战争中的立场,并加强对蒙古、越南的军事援助。

这些举动让中苏战略对抗全面升级。

1969年,珍宝岛冲突爆发。苏军调重兵压境,中国边防部队顶着零下40度,与对方激烈交火。

这场战斗虽然规模不算大,却把中苏对立推到实质军事对抗的临界点。

苏联一度考虑对中国进行核打击,还私下与美国接触讨论可能性。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开始重新审视对美政策。

1972年,尼克松访华震惊全球。

中美关系破冰,而苏联被迫重新布局,签署《赫尔辛基协定》,加大对欧洲方向的投入。

这种战略被动,令苏联不少军政高层感到极度压抑。

到了1980年代,中苏虽表面上尝试恢复外交,两国关系的裂缝早已难以弥合。

更重要的是,中苏对共产主义未来道路的理解已经完全相左。

中国强调自力更生,苏联还在拖着沉重的计划经济体系走钢丝。

俄罗斯共产党在总结苏联解体教训时,频繁提及这段历史。

他们认为,赫鲁晓夫摧毁了共产主义阵营的思想统一,断裂了与中国的革命纽带,也动摇了苏联意识形态的根基。

久加诺夫多次表示,赫鲁晓夫“摧毁了统一的世界共产党战线”,让苏联逐步陷入孤立。

他更指出,正是赫鲁晓夫打开了“内部分裂的闸门”,后来的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只是这条断裂链上的延续。

当然,历史远比口号复杂。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由意识形态引发的裂变,确实在冷战格局中留下一个巨大的内裂口。

苏联的“全球盟友圈”因此断了一环,中国则独自走上另一条轨道。

两条路径的对比,直到今天还在被俄罗斯知识界反复讨论。

有人开始重新评价赫鲁晓夫,认为他缺乏历史耐心,也缺乏战略定力。

还有人干脆说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俄罗斯左翼的怒火与清算

苏联解体后,关于赫鲁晓夫的争议反而更多了。

在1990年代初期,俄罗斯社会一边倒地否定苏联历史,进入21世纪,反思声音逐渐回潮。

以久加诺夫为代表的俄罗斯共产党阵营,公开把赫鲁晓夫列为“精神断代”的始作俑者。

他们不只是批评他搞砸了中苏关系,更认为他摧毁了苏联内部的政治信仰。

久加诺夫曾在公开讲话中说,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割裂了革命传统,让青年一代从此背离了信仰,党内干部也失去了方向感。

他还强调,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面否定”,不仅违背党内程序,也伤害了几代人对国家的认同。

类似的批评在俄罗斯左翼知识分子中并不少见。

一些研究苏联史的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开启的去斯大林化,把整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基础掏空了。

苏联是个高度意识形态驱动的体制,一旦失去叙事根基,系统性崩塌就变得不可避免。

更有不少俄罗斯历史纪录片直接将“中苏分裂”列为苏联国际影响力骤降的转折点。

他们提到,从20世纪60年代起,苏联在非洲、亚洲的“社会主义朋友圈”逐渐缩小。

不少第三世界国家转而与中国接触,尤其是毛时代的那一批革命国家,对赫鲁晓夫式“和平共处”嗤之以鼻。

在这些左翼观点看来,赫鲁晓夫不仅切断了中苏之间的思想血脉,也动摇了世界共产党体系的统一阵线。

更关键的是,他还让苏联内部陷入持续的党内路线之争。

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从安德罗波夫到戈尔巴乔夫,苏共高层始终没能修复最初的裂缝。

每一次权力更替,斗争都带着赫鲁晓夫时代遗留的问题。

俄罗斯共产党认为,赫鲁晓夫把斯大林“连根拔起”的那一刻,苏联的政治命脉就开始出血。

哪怕再修补,裂缝始终在扩大。

而中苏断交,也让苏联陷入“全球孤独症”。

当中国在第三世界主张“反帝反修”时,苏联被迫靠武力压制盟友。

1968年入侵捷克,1979年干涉阿富汗,越来越像“赤色霸权”。

很多俄罗斯人现在回头看,认为如果当年能保持与中国的战略协作,苏联在全球的形象和话语权,可能不会跌得这么快。

当然,这种观点在俄罗斯并非主流,但在一些老党员、历史研究者中,影响力并不小。

在他们眼中,赫鲁晓夫不仅没救党,反而“砍了根”。

苏联解体的多因共振

苏联的解体,有很多人负责,但赫鲁晓夫无疑算是开头的人之一。

从政治路线、外交格局到思想认同,他的“变革”动了整块体系的根基。

不过,从学术角度看,苏联真正崩溃的原因远不止于此。

更核心的问题在经济结构。

整个计划经济体系过度集中,信息反馈迟钝,资源配置僵化。

工业产值虚高,农产品长期短缺,财政赤字逐年扩大。

再加上70年代后期的军备竞赛压力,整个国家陷入疲态。

民族问题也是一颗定时炸弹。

苏联不是一个民族国家,而是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联盟体。

各共和国之间语言、宗教、历史背景差异巨大。

赫鲁晓夫时期削弱中央集权,又没建立新的协调机制,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各地分离倾向迅速上升。

最致命的还有意识形态的崩塌。

赫鲁晓夫的去斯大林化只是第一波冲击。

勃列日涅夫时期虽然稍作回调,但没建立新的信仰系统。

戈尔巴乔夫搞“新思维”,进一步拆解旧框架,最终导致党政一体制失控。

意识形态一旦脱钩,军队不再听命,官僚系统瘫痪,民众失去方向。

这时候,一场经济危机就足以压垮整个国家。

而中苏关系的破裂,更多体现在战略层面。

从1960年代开始,苏联在东方的安全压力持续上升。

不得不在中苏边境常年部署百万级别的部队,防范“来自东方的革命冲击”。

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长时间拖住了苏联的战略步伐。

冷战末期,美国加大对苏围堵,中国却转向改革开放,拉开与苏联的技术差距。

从卫星到信息技术,从电子工业到计算机网络,苏联被西方和中国双向超越。

赫鲁晓夫当年的一个“报告”,撕开的是战略协同体系。

后来苏联再没能修复这张全球布阵图。

俄罗斯左翼之所以抓住他不放,不只是情绪发泄,也是出于现实焦虑。

他们清楚,如果不重新构建国家的历史认知,今天的俄罗斯也会在全球坐标里失去支点。

历史的遗产从来不是过去的事。

有些报告读完会忘,有些报告读完就是转折。

1956年那一晚的演讲,如今还在影响一代人的叙事逻辑。

参考信息:
久加诺夫:赫鲁晓夫破坏了中苏共同战线,是苏联走向解体的开端之一 · 昆仑策网 · 2023-02-27
苏联解体的政治逻辑分析 ·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05-10
“秘密报告”对苏中关系与世界格局的深远影响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20-07-30

相关内容

旅游景点、酒店宾馆如何防控...
基孔肯雅热 是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通过“清积水、灭成蚊、防...
2025-10-04 09:10:34
(乡村行·看振兴)浙江海盐...
中新网嘉兴10月3日电(黄彦君 王海滨)国庆中秋假期期间,融合城市...
2025-10-04 09:10:07
乐山峨眉又一个网红地来啦!
9月28日,位于峨眉山市高桥镇严寺村的陶酒部落生态文旅园区正式开业...
2025-10-04 09:10:03
多元体验点燃长兴岛之夜,农...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市集人头攒动,公园游人如织,...
2025-10-04 09:09:52
国庆第三天,临沧芒来草山千...
国庆佳节,举国同庆。10月3日,临沧市耿马自治县芒来草山化身为“云...
2025-10-04 09:09:36
国庆第三天,青铜峡黄河大峡...
2025年10月3日,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旅游区迎来国庆假期第三日游客...
2025-10-04 09:09:25
国庆敦化两日游,禅意山水与...
金秋十月即将到来,敦化,这座充满历史与文化的城市,正以最美的姿态迎...
2025-10-04 09:07:59
广西龙胜国庆迎客忙:多元体...
中新网桂林10月3日电(韦吉阳 章艳)国庆假期1日至3日,广西桂林...
2025-10-04 09:07:41
从“旁观”到“入戏”,襄阳...
国庆中秋假期,襄阳文旅市场再度火爆,线上酒店、景区、住宿搜索量大幅...
2025-10-04 09:07:33

热门资讯

全国国际象棋棋协大师赛(呼和浩... 10月2日上午,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声,2025年全国国际象棋棋协大师赛(呼和浩特站)在内蒙古国际会展中...
三国版“智能家居”?这款游戏用... 很多玩家都有这样的困扰,想玩SLG游戏,可平时时间有限,传统的三国SLG又太肝,各种繁琐操作让人望而...
宋代中元节的双重风貌:慎终追远...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元节,又称 “鬼节”,是一个带有悲伤、哀悼氛围的日子。近年有关宋朝的影视...
原创 商... 咱都知道,战国那时候,各个国家都跟打了鸡血似的,拼命想变强。秦国呢,本来不咋起眼,可突然就像开了挂,...
原创 老... 北京城被燕山和太行山像两只大手一样捧在怀里,这地方风水极佳,可惜明朝皇帝们早早霸占了昌平的“十三陵豪...
历史不会远去, 记忆依旧滚烫 (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李斯特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到...
原创 除... 匈奴:汉朝北疆的劲敌与汉将的叛降之路 在中国历史上,匈奴作为汉朝时期盘踞在北方的强大游牧民族,曾创...
驻马店:“蔡国六百年”展话税史... 大象新闻记者 胡俊峰 通讯员 刘威 “原来税收的历史能追溯这么久!这些宋代银铤不只是历史文物,更是...
关羽轻松秒杀文丑,张飞能做到吗... 张飞对战文丑的胜负之辩:一场被低估的巅峰对决 延津之战的震撼与疑问 在三国历史上著名的延津之战...
原创 整... 1947年9月,在经历了长达数周的惨烈鏖战后,张灵甫率领的国民党整编74师终于以重大伤亡为代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