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现代”大展:从历史的棱镜看未来的蓝图
创始人
2025-10-04 03:02:43
0

在上海美术馆41米层的展厅内,一场名为“上海现代”的展览(8月28日-10月7日)正以不同寻常的历史纵深与艺术张力,重新编织着这座城市自1843年开埠以来长达一百八十年的现代化叙事。展览不仅梳理了上海现代化印刻在视觉艺术上的复杂脉络,更为当今艺术创作中国式现代性探索提供了颇具价值的上海样本与智慧启示。

展览现场

在上海美术馆41米层的展厅内,一场名为“上海现代”的展览正以不同寻常的历史纵深与艺术张力,重新编织着这座城市自1843年开埠以来长达一百八十年的现代化叙事。这不仅仅是一场艺术品的陈列,更是一次思想的远征,它通过视觉语言的强大感染力,构建了一部立体的、可感知的中国式现代化“启示录”。展览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独特的策展思想与深刻的文化洞察,不仅成功梳理了上海现代化印刻在视觉艺术上的复杂脉络,更为当今艺术创作中国式现代性探索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上海样本与智慧启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上海之眼》马克·吕布 摄影 2002年

“上海现代”展览打破了传统历史叙事的线性逻辑,以多维叙事与辩证结构的完美融合,构建了一个多元、互动,甚至充满张力的辩证结构。策展人以“先锋性”、“混杂性”与“流动性”三大核心特征为经纬,巧妙地将上海现代化历程解构为三个既独立又互文的板块:“红色烂漫”、“摩都日常”与“海上新潮”。这种结构并非简单的时间划分,而是从动力机制、文化形态和实践方式三个维度,深度剖析了现代化进程的内在逻辑。

展览现场 展出的木刻版画作品

展览并未将艺术作品当作历史的简单插图,而是将其作为历史最敏锐的神经末梢和最具活力的实践载体,达到了历史深度与艺术高度的和谐统一。从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到月份牌上融合中西的摩登女郎,从决澜社“狂飙一般”的现代主义呐喊,到当代艺术家用香灰重塑的传统花鸟,从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的凝固交响,到浦东天际线的摩天奇观……每一件展品既是艺术的创造,更是时代精神的凝结。展览让观众清晰地看到,上海的现代化从未脱离文化的土壤和艺术的表达,它始终是一场由物质变革与精神探索共同驱动的整体性运动。

展览现场 展出的宣传画作品

展览在揭示全球化与本土性的辩证关系时,极具智慧地避免了“冲击-回应”这样一种简单模式,而是通过混杂性这一概念,精彩地呈现了上海如何从被动的接受到主动地拿来、从而将外来文化资源转化为本土创新的养分这一姿态的转变。无论是建筑中的Art Deco风格与江南意象的结合,还是漫画中异域风格影响与中国民间故事的杂糅,亦或是上海双年展中全球议题与上海地方知识的互动,都证明了上海的现代性绝非西方的复制品,而是一种充满主体意识的创造性转化。这种混杂不是失去自我,而是使自己在交融中变得更加强大和独特

展览现场 庞薰琹作品

展览生动展现了上海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通过自上而下的先锋引领与自下而上的日常实践的相互作用,实现了精英探索与大众实践的上下联动。 一方面,它肯定了如鲁迅、庞薰琹等文化精英的思想启蒙和价值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它同样深情地描绘了日常生活、市井烟火中所迸发出的巨大创造性力量。正是这种精英与大众的共鸣、先锋与日常的共生,构成了上海现代化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上海现代”展出的国画作品

展览兼顾了文献的纪实严肃性与艺术的灵活生动性。展览汇集了极为珍贵的木刻原版、黑胶唱片封套、设计手稿、历史照片等文献资料,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同时,通过场景还原和看似散漫实则精心设计的观众动线,极大地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和观展代入感,使沉重的历史话题变得可感、可触、可思。

展览是宏观叙事与微观经验的多重交织。既有关乎民族存亡、国家发展的宏大命题,也聚焦于个体生命的悲欢离合、日常生活的细微变化。这种错综交织让观众既能把握时代洪流的磅礴,也能体味历史进程中人的温度,从而对“现代化”这一抽象概念产生具身性的深刻理解

展览现场 Art Deco风格家具

展览对于“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启发性命题,但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展品的并置与对比,不断向观众抛出问题:现代性等于西方化吗?传统与现代必然对立吗?艺术应为谁服务?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身份如何确立?这些开放性的命题邀请观众共同思考,让观展过程成为一个积极的、思辨的旅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上海现代”不仅仅是对一座城市的历史回顾,更是通过上海这一个案,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某些普遍性特征和未来方向。上海的故事说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是保有文化主体性的现代化。成功的现代化不是对自身历史的抛弃和对外来文化的全盘移植,而是基于文化自信的化西为中、古为今用。展览中“流动性”的特征表明,中华文明本身就具有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能力。今天的中国式现代化,正需要继承这种文化主体意识,在吸纳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坚守自身的文化根性与价值立场,避免成为任何外部模式的附庸。

展览现场 刘抗 摄影

展览全景式地展现了上海在制度、文化、艺术、器物等多个层面的同步现代化进程。真正的现代化绝非仅限于GDP的增长与科技的飞跃,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振兴与人的全面发展。城市的进步从来不是单行道,在AI重构世界的今天,文化底蕴依然是城市发展不可替代的基座。科技是加速器,文化是导航仪,两者缺一不可。

从“红色烂漫”板块中艺术对大众的动员与服务,到“摩都日常”板块中市民文化展现的活力,上海的经验始终包含着一种“人民性”的维度。它告诉我们,现代化成果必须由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进程必须激发广大人民的创造伟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体现在物质财富的分配上,也体现在文化资源的享有和文化权利的实现上。中国式现代化是包容共享、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

展览现场 当代艺术版块

“上海现代”展览,如同一部浓缩的、立体的、充满灵光的城市传记,它用艺术的语言书写历史,用历史的深度启迪未来。它不仅让我们看清了上海从“摩登”到“现代”的来时路,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理解正在发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极其丰富、深刻且充满文化自信的阐释框架。它属于上海,更属于中国。统观这个展览,我们更加坚信,上海这座始终处于未完成状态的流动之城,将继续作为创新的先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书写下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篇章。

(本文作者为上海市美协副主席,原上海美术馆馆长)

相关内容

美联邦政府“停摆”可能持续...
据美国媒体2日报道,预计美国国会参议院3日将再次就延长联邦政府资金...
2025-10-03 13:09:01
原创 ...
西周王朝的兴衰历程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顺应天下民心,联合各...
2025-10-03 13:05:42
原创 ...
三国时期顶尖谋士群英谱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三国时代无疑是...
2025-10-03 13:05:20
女博主:C罗明年婚礼将邀请...
女博主:C罗明年婚礼将邀请梅西
2025-10-03 13:05:03
广西省立桂林图书馆旧址揭牌
中新网广西新闻9月4日电(常诗悦)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
2025-10-03 13:05:02
现场观看阅兵式后,日籍老战...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
2025-10-03 13:04:46
C罗和乔治娜现身自己新开的...
C罗和乔治娜现身自己新开的植发诊所
2025-10-03 13:04:45
一起去看中国瓷器在土耳其托...
托普卡帕宫位于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在15世纪至19世纪期间曾...
2025-10-03 13:04:34
李世民为什么不杀武则天以绝...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王朝历史长河中,谶语这种神秘的预言形式曾多次出现,...
2025-10-03 13:04:19

热门资讯

原创 从... 一、石平其人:从中国学者到反华急先锋 石平(本名石平太郎)生于中国四川成都,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原创 揭... 司马昭为何至死不称帝?三大关键原因深度解析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流传千古的典故,生动描...
原创 于... 在风云变幻的三国时期,连年战乱使得许多将领都难以保持始终如一的忠诚。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被俘后改...
原创 博... 抗战烽火中的冀中传奇:从博野民军到津南自卫军的蜕变之路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华北大地燃起抗日烽...
原创 夷... 夷陵之战后,东吴真能一举吞并蜀汉吗?刘备临终前的豪言壮语道破天机! 夷陵之战的深层诱因 这场改变三国...
一条古道、一面战旗、一个村庄,... “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一首《八路军军歌》,今天仍在巍巍太行间唱响。 山西灵丘,“燕云扼要”,...
坚守历史底线:对高学历者美化日... 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是镌刻在中华民族骨血中的伤痛记忆。数千万同胞的生命逝去、无数家庭的破碎离散、广袤...
原创 三... 徐庶终未归蜀的深层原因探析 徐庶的悲剧人生 当刘备初至荆州时,他以仁德之名广纳贤士,很快在百姓心...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能成功,这... 大唐盛世的奠基者:唐太宗李世民与玄武门十杰 导语:中国封建社会绵延数千年,其间涌现出许多励精图治...
原创 秦... 重新审视\"焚书坑儒\":考古发现揭示的历史真相 \"焚书坑儒\"这一历史事件,被普遍认为是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