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是镌刻在中华民族骨血中的伤痛记忆。数千万同胞的生命逝去、无数家庭的破碎离散、广袤土地的惨遭蹂躏,早已被海量文献、影像资料与幸存者证言凝固为铁一般的事实。然而,近年来却出现少数高学历人群,甚至高校教授,公然发表美化日本侵略战争的言论,这种行为不仅是对历史正义的公然亵渎,更是对民族情感的严重伤害,必须依法依规予以严肃处理,以守护历史真相与民族精神根基。
高学历者美化日本侵略的行为,其危害远超普通民众的认知偏差,具有极强的破坏性与误导性。高校教授、科研人员等群体,凭借 “高学历”“专家” 的身份光环,往往拥有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与话语传播平台。他们本应是历史知识的传播者、正确历史观的培育者,肩负着引导公众尊重历史、铭记苦难的重要责任。但当这些群体背离初心,将 “侵略” 扭曲为 “文化交流”,将 “屠杀” 淡化成 “历史争议”,甚至为二战甲级战犯的罪行辩解时,其言论便会借助学术讲座、论文著作、社交媒体等渠道扩散,极易误导缺乏历史认知的青少年,消解社会大众对日本侵略历史的正确认知,甚至动摇民族的集体记忆。更严重的是,这种行为可能被境外历史虚无主义势力利用,成为破坏国家文化安全、削弱民族凝聚力的工具,其危害之深远,不容小觑。
面对这类突破历史底线的行为,必须坚守 “零容忍” 的态度,明确处理原则,层层递进落实追责,让 “高学历” 不再成为歪曲历史的 “保护伞”。首先,要精准区分行为性质,杜绝 “认知错误” 的借口。高学历者具备系统的知识储备与理性的思辨能力,对日本侵略历史的基本事实理应有着清晰认知,其美化侵略的言论,绝非简单的 “历史知识欠缺”,而是对历史正义的主动背弃,甚至可能涉嫌违法违规,必须从根本上否定其 “合理性”。
在具体追责层面,需构建 “职业纪律 + 法律制裁” 的双重约束体系。从职业角度而言,高校及科研机构应严格依据《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启动师德师风审查程序。对于发表美化侵略言论的教师,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直至开除的处分;若其在学术研究中刻意歪曲历史、篡改史料,应撤销其学术头衔、取消科研资格,终身禁止从事教育与学术工作,彻底切断其利用学术平台传播错误观点的途径。从法律角度来看,若行为引发恶劣社会影响,如在公开场合大肆宣扬美化侵略言论、亵渎英雄烈士,需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拘留、罚款;若涉嫌危害国家安全、与境外势力勾结传播历史虚无主义,则需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以法律的刚性力量彰显 “历史不容篡改” 的底线。
对高学历者美化日本侵略行为的严肃处理,更应成为全社会的 “历史观警示课”,推动历史教育与价值观建设的深化。相关部门与学校应及时公开处理结果,清晰阐明错误行为的本质与危害,让公众明白 “无论身份高低,触碰历史红线必受追责”;同时,要以个案为契机,强化教育领域的历史观教育,将正确认知中国近现代史、维护历史正义纳入教师入职考核与日常培训,从源头杜绝类似行为的发生。此外,还需通过史料展览、纪录片展播、公益讲座等形式,向社会大众普及日本侵略历史的铁证,提升公众对历史虚无主义言论的辨别能力,凝聚 “铭记历史、反对歪曲” 的社会共识。
历史是民族的根脉,正义是人类的良知。高学历者美化日本侵略的行为,挑战的是历史真相的底线,伤害的是整个民族的情感。在守护历史正义的道路上,没有 “身份特权”,更没有 “模糊地带”。唯有以严肃的追责彰显态度,以深入的教育筑牢根基,才能让历史的伤痛时刻警醒我们,让和平的信念代代传承,避免悲剧重演,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