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烽火中的冀中传奇:从博野民军到津南自卫军的蜕变之路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华北大地燃起抗日烽火。在河北平原上,多支抗日武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张荫梧的河北民军、张仲瀚领导的博野民军,以及张存实与王长江组建的冀中民军。这些武装力量在组织形式、政治立场和战斗作风上各具特色,共同谱写了冀中抗战的壮丽篇章。
一、两支\"民军\"的本质差异
在博野县这片热土上诞生的\"博野民军\",与张荫梧的\"河北民军\"虽名称相近,却有着天壤之别。这支由张仲瀚、张子元等爱国志士自发组建的武装,诞生于张荫梧部西撤山西之际。与依托国民党一战区民训处成立的\"河北民军\"不同,博野民军从组建之初就保持着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这支主要由博野本地子弟组成的队伍,虽在对外公文中沿用\"河北民军\"番号以求便利,但当地百姓都亲切地称之为\"博野民军\"。当时西撤山西的张荫梧部,其核心力量不过数百人,且多为陈旧落后的武器装备,实际战斗力相当有限。而博野民军不仅在组织体系上完全独立,更在政治立场上主动向中国共产党靠拢,这与张荫梧部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党的领导下,博野民军先后两次赴平汉路西的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接受系统训练,显著提升了部队的政治素养与军事技能。部队内部,除三个主力团由团长直接指挥外,各团均设有由中共党员担任主任的政治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民军司令部的警卫连和特务营等重要军事单位,都牢牢掌握在党组织手中。这些鲜明的特征,使得\"博野民军\"这个称谓不仅成为当地群众的习惯称呼,更被亲身参与其中的老战士们引以为豪。
二、向党靠拢的坚定步伐
博野民军的创建与发展,始终伴随着与党组织的紧密联系。在部队组建阶段,担任县政府秘书并代理县长职务的王文仲就是一名中共党员,为部队与党组织建立联系桥梁。当人民自卫军司令员吕正操途经博野时,专门会见了张仲瀚,这次会面成为博野民军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深受触动的张仲瀚在了解到人民自卫军设有政治部后,立即主动联系中共博野县委负责人翟子瑜,迫切要求在民军中建立政治工作机构。经过博、蠡中心县委的慎重研究,1937年9月至10月间,一批优秀的党员干部被派往民军开展政治工作。齐建秋、李之琏、张逊之、肖泽西等同志肩负着建立政治部、发展党员、宣传抗日纲领等重要使命,他们的到来为这支队伍的彻底改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脱胎换骨的政治改造
新到任的政工干部们迅速展开工作。在博、蠡中心县委的指导下,齐健秋出任民军政治部主任,在县女子高小旧址挂起了政治部的牌匾。初建的政治部下设宣传、总务、组织、民运四个科室,由肖泽西、程化仁、汪砺锋等同志分任科长。随着组织架构的完善,民军的政治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齐健秋同志以公开的共产党员身份开展工作,使民军上下都清楚认识到政治部就是党的代表机关。在张仲瀚和齐健秋的共同努力下,政治部与各团团长保持良好互动。各团不仅邀请齐健秋前去讲话,还陆续接受了政治部派出的政工干部。一团边冠三、二团谭士俊、三团刘惠民分别担任各团政治处主任,吴树生、刘子英、张金钥等党员干部分赴各营连任职,使党组织的影响力渗透到部队的每个角落。
四、在党的旗帜下茁壮成长
1937年11月,博野民军政治部与冀中人民自卫军政治部建立正式联系。在孙志远主任的指示下,部队的党组织关系转入人民自卫军系统。这一时期,部队经费部分自筹、部分由人民自卫军拨发,番号曾短暂变更为\"冀中人民自卫军某师\",但不久后又恢复\"博野民军\"的原有称谓。
为强化党的领导,1937年11月,在张仲瀚的支持和吕正操的批准下,民军组建了由老党员刘鸣琴任营长的特务营。这支300余人的精锐部队,党员比例高达三分之一,成为民军中的骨干力量。同年12月,民军成立党务委员会,由齐健秋任书记,肖泽西、段玉琪等为委员,标志着部队党建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博野民军迅速发展壮大。到1938年4月,部队规模已从最初的1500余人扩展到3000多人,成分也从以旧警察、保安队员为主,转变为以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新型抗日武装。这支脱胎换骨的队伍,最终成长为党在冀中地区的重要武装力量,为后续改编为津南人民抗日自卫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冀中人民抗日斗争档案汇编》
《白洋淀上的红色记忆:孟庆山将军传》
《无衔将军张仲瀚的革命生涯》
肖泽西《民军历史回忆录》
《王长江将军军事文选》
《王平将军回忆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