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登基之初,为彰显新朝气象特开恩科取士。然而这场备受瞩目的科举考试却暗藏玄机——主考官在巡视考场时,敏锐地察觉到某些考生行迹可疑,极可能存在舞弊行为。面对这个可能动摇国本的重大事件,主考官不敢贸然声张,最终秘密召来了时任浙江总督的李卫。只见李卫率领一队精兵直入考场,经过严密搜查,果然当场查获数名携带夹带的舞弊考生。
令人疑惑的是,李卫作为文官出身的封疆大吏,为何能调动军队?他实际掌握的兵权究竟有多大?更耐人寻味的是,为何朝中上下都认为此事非他才能妥善解决?
科举制度自隋唐确立以来,历经千年发展至清代已臻于完善。朝廷不仅设有固定的三年大比,每逢新君即位更会加开恩科。这一制度为寒门士子提供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晋升通道,故而历代统治者无不严加重视。然而高利害的考试必然伴随舞弊现象,从夹带小抄到考题泄露,各种作弊手段层出不穷。一旦东窗事发,往往引发士林哗然,若处置不当更会酿成政治风波。按清律,科场案发时主考官轻则革职流放,重则满门抄斩。
雍正元年的这场恩科就遭遇了这样的危机。当副主考发现异常试卷时,立即与正主考密商。正主考担心贸然上奏会引火烧身,主张压下此事。进退维谷的副考最终求助于三阿哥胤祉。这位天潢贵胄也讳莫如深,只意味深长地推荐了李卫,断言\"此人可解此局\"。
李卫闻讯后当机立断,亲率衙役直扑考场。他深知追查泄题源头耗时费力,不如来个人赃并获。果然在突击检查中,从几名考生身上搜出了与考题高度吻合的纸条。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正是李卫的处事特色。
这位江苏富商之子,康熙五十六年通过捐纳入仕,短短十年间就跃居封疆大吏。在浙江总督任上,他既擅长稽查私盐这样的经济案件,又能主持海塘工程等民生要务。更难得的是他总能出奇制胜——曾以文官之身带兵查抄曹雪芹家族,足见其胆识过人。
值得注意的是,李卫调动的并非正规军。清代兵制中,绿营兵归兵部直辖,而各府州县另有衙役捕快。这些\"府兵\"相当于现代警察,编制约千余人,主要负责地方治安。雍正初年严禁皇子结党,朝中可信之人寥寥。李卫既得圣心,又兼具文韬武略,自然成为处理科场案的不二人选。他带兵震慑考场却不会引发猜忌,这种微妙的平衡正是其不可替代的关键。
这场风波最终得以平息,不仅彰显了李卫过人的胆识与谋略,更折射出雍正朝初年复杂的政治生态。一个没有正式兵权的文官,凭借帝王的绝对信任与独特的处事智慧,在危机时刻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决断力,这或许就是历史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