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齐历史中,有一个人物的经历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琅琊王高俨。若只看他的年纪,很难想象他会在短短几年间走上权力巅峰,却又骤然陨落,成为王朝衰败的缩影。
公元565年,武成帝高湛在和士开的劝说下,选择将皇位传给儿子高纬,自己退居幕后为太上皇。
高纬登基后,逐渐显露出昏庸的一面。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俨这个年仅九岁的少年却在政坛上崭露头角。
高俨自幼聪慧,五岁就能骑射,七岁已能熟读兵法。父亲对他宠爱有加,《北齐书》里记载,他在饮食用度上几乎与皇帝兄长无异,甚至连季节性水果都要与兄长平分,由此可见他自小就被放在极高的位置。
568年,高俨被任命为京畿大都督,实际掌握着邺城禁军。他的麾下聚集了厍狄伏连、赵元侃等宿将,禁军核心几乎都听命于他。
除了军权,高俨还兼任御史中丞、京兆尹等重要职务,从侍中到录尚书事,身兼十余职。短短几年间,高俨已经在北齐政权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与其兄高纬沉迷声色、修建“仙都苑”耗费百万钱的行为相比,高俨无疑更像是一个真正的掌权者。
权力的扩张必然引来猜忌,高纬早就把这个弟弟视为潜在威胁。571年,和士开等人提出将高俨调离京城,以削弱其影响。
高俨很快意识到这是削权的前奏,索性先发制人。他与姨父冯子琮密谋,于七月率三千禁军直扑千秋门,当场斩杀和士开,迅速控制皇宫。
史书中记载,当时禁军统帅试图劝阻,高俨甚至拔剑怒喝,展现出远超年龄的决断和魄力。
这场政变虽然清除了心腹大患,却没有真正改变高俨的命运。高纬连夜召来斛律光护驾,凭借斛律光在军中的威望,叛军士气瞬间瓦解。
面对这种局面,高纬并未立即清算弟弟,而是假意赦免,封其为“皇太弟”,表面上示以优待,暗地里却逐步削去羽翼。
冯子琮等六十余名亲信很快被处决,高俨的部下也纷纷被调离,日常起居更是由刘桃枝严密监视。
胡太后察觉危机,将高俨接入宫中保护,甚至连饮食都要先尝过,以防下毒。
然而,高纬终究没有打算放过弟弟。572年,他借口邀请高俨一同出猎,高俨心中有所疑虑,但在陆令萱的催促下,还是随行而去。
当夜,刘桃枝率八十武士突然动手,将高俨擒入大明宫,随即处死。这个曾经权倾朝野的少年,最后只被草草裹席埋葬,连一口像样的棺材都没有。
《资治通鉴》感慨道,这正是北齐将亡的征兆。高俨9岁掌政,11岁权倾朝堂,13岁发动政变,14岁早早殒命,他短暂的一生比许多人走得更激烈、更浓烈。
若是他能活下去,或许北齐历史会改写,但最终,他成了高纬疑心与昏庸之下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