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元前776年:中国史籍《春秋》记载了鲁国观测到的日食,这是人类史籍上详细记载的第一次日食。
2.1937年: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府正式改称陕甘宁边区政府,林伯渠任主席,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和抗战的政治指导中心。
3.1945年:毛泽东在重庆赠柳亚子词作《沁园春·雪》。
4.1949年:杨虎城将军及幼子“小萝卜头”(宋振中)等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重庆。
5.1958年:毛泽东要求把工作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6.1963年:《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发表《苏共领导同我们分歧的由来和发展》,中苏论战加剧。
7.1982年:中共十二大通过新党章。
8.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公布施行。
9.1999年: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成立。
10.2007年: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在辽宁大连举行。
1.1522年:麦哲伦船队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返回西班牙。
2.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
3.1944年:德国V-2型火箭袭击伦敦。
4.1966年:南非总理维尔沃德遇刺身亡。
5.1968年:斯威士兰脱离英国保护,宣布独立。
6.1978年:埃及与以色列在美国签署《戴维营协议》。
7.1997年:英国为戴安娜王妃举行葬礼。
8.1998年: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逝世。
9.2007年: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逝世。
10.2020年:孟加拉国首都郊区清真寺发生瓦斯爆炸,造成24人死亡。
1944年9月6日,伦敦的夜空划过一道诡异的亮光,伴随着撕裂空气的尖啸,一枚长达14米的庞然大物从天而降。几秒后,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撼动了整座城市——人类历史上第一枚实战投入的弹道导弹V-2火箭,在这一天正式揭开了远程恐怖袭击的序幕。
这种代号“复仇武器二号”的火箭,是纳粹德国在败局已定之际祭出的最后杀器。它能在5分钟内从欧洲大陆飞越海峡,以超过音速的速度俯冲而下,落地前根本听不到任何预警声。与传统的V-1飞弹不同,V-2采用酒精和液氧作为推进剂,可携带近一吨烈性炸药,从200英里外精准打击目标。对于伦敦市民而言,这种“无声的死亡”比此前的任何空袭都更令人恐惧——当人们听到爆炸声时,灾难早已发生。
V-2火箭的诞生背后,是德国火箭专家冯·布劳恩团队的疯狂研发。1936年启动的这项秘密计划,原本旨在打造“终极武器”。1944年9月6日首次针对巴黎发射后,德军迅速将矛头转向伦敦。在接下来的7个月里,超过1300枚V-2火箭如雨点般砸向伦敦和安特卫普等盟军控制城市,每枚火箭都带着刺耳的呼啸和毁灭性的冲击力,将街道化为废墟。
最令人窒息的是,这种攻击完全无法防御。盟军试图通过轰炸发射基地和生产线来遏制威胁,但移动发射装置让德军能够快速转移。丘吉尔后来承认:“唯一的慰藉是德国人没有更早完成这项武器。” 确实,若V-2提早一年投入战场,战争格局或许会发生可怕的变化。
然而,科技的残酷性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V-2火箭虽然夺走了数千条生命,却也为人类航天事业埋下了种子。战后,冯·布劳恩团队被美国接收,成为NASA太空计划的核心力量。从屠杀工具到探索宇宙的载体,这段历史充满了讽刺与反思。
如今,保存在博物馆里的V-2火箭残骸静静诉说着双重真相:人类既能用智慧冲破苍穹,也能用同样的智慧制造地狱。9月6日这个日子,因而成为科技伦理的永恒警示——当我们仰望星空时,不应忘记有些飞跃曾以鲜血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