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远古部落时期,人类就已经开始建造防御工事来保护部落的财产和人口安全。考古发现表明,在河南安阳后屯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就存在一圈用夯土筑成的围墙遗迹,这可以视为中国早期城堡的雏形。而在内蒙古包头的阿善遗址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更为坚固的石砌围墙,这些遗迹都生动展现了先民们为抵御外敌而进行的早期防御建设。这些原始城墙虽然简陋,但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防御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商周时期,城池建设技术得到了显著提升。特别是在周王朝统治时期,为了抵御日益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如狄、戎等部落的侵扰,西周王室及各诸侯国都大规模修筑城池。这些城池不仅规模更大,防御体系也更加完善。据史料记载,到春秋战国时期,城池攻防战已经成为当时战争的主要形式之一,各国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加强城防建设。
古代攻城战术主要分为三种基本方式,分别是\"傅\"、\"临\"和\"门\"。\"傅\"是指攻城士兵使用钩援等攀爬工具强行登上城墙,这种战术虽然直接但往往会造成惨重伤亡;\"临\"则是通过填平护城河,并在城墙附近堆筑土台或使用高大的临车来获得居高临下的攻击优势,这种方法虽然稳妥但耗时费力;而\"门\"则是集中力量攻击城门,使用冲车等重型器械破坏城门防御。由于城门通常是整段城墙最薄弱的环节,且连接着城内主要道路,便于后续部队展开,因此成为攻城方的首选目标。
历史文献中有大量关于城门攻防战的记载。《左传》襄公十年中就生动描述了\"偪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的战斗场景,记载了鲁国军队趁守军出城时突袭城门的战例。宋代著名军事家陈规在总结德安防御战时也特别指出,敌军总是将城门作为主要攻击目标。正因如此,古代军事家们格外重视城门防御,不仅建造了高大的城楼和箭楼加强火力,还设计了瓮城、护门墙等复杂防御体系来增强城门区域的防御纵深。
火药发明后,攻城战术又增添了新的变化。攻城方开始采用挖掘地道至城墙下方,再用火药爆破的战术。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采用这种新式战术,攻城方通常也会选择在靠近城门的城墙段实施爆破,而非直接炸毁城门。例如太平军攻打南京时,就选择在仪凤门附近的城墙进行爆破作业。这种战术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虽然直接炸毁城门可以打开缺口,但倒塌的城门结构会堵塞入城通道;而在邻近区域爆破既能打开突破口,又便于后续部队快速通过并控制城门要道,实现战术上的最大效益。
上一篇:陈晓平:张之洞与海南蚊媒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