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中投降东吴的将领中,有六位最为人所知:郝普、麋芳、潘浚、傅士仁、范疆、张达。这些将领的投降经历各不相同,对蜀汉和东吴的历史进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郝普作为零陵太守,曾两次投降东吴。第一次是在建安二十年(215年),吕蒙率军攻打零陵时被迫投降;第二次则是在关羽失荆州后,东吴再次攻占零陵时归顺。麋芳和傅士仁在吕蒙夺取荆州时直接投降,这一举动间接导致了关羽的败亡。潘浚(潘濬)在吕蒙攻荆州时,据传是被迫投降,但从他后来的行为来看,似乎并非完全出于被迫。范疆和张达则是杀害张飞后投奔东吴的叛将。
范疆、张达和傅士仁投降东吴后,可能因为才能和职位不高,史书上对他们的后续记载较少。《三国演义》中描述范疆和张达被送回蜀汉,被刘备处死以祭奠张飞,但正史中并未记载,他们可能留在东吴担任低阶官职。傅士仁和麋芳作为刘备的故交和亲属,本不应投降。他们因畏惧关羽责罚而投降,实际上凭借与刘备的关系,关羽未必会严惩。他们的投降更多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和心理崩溃,这一选择不仅令蜀汉失去荆州,更导致一代名将关羽的陨落,实在令人扼腕。
在郝普、麋芳、潘浚三人中,潘浚的官职最高,贡献最大,历史记载也最为详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傅士仁率先投降,吕蒙将其带到麋芳面前,麋芳也随之投降。荆州守军纷纷归附,唯独潘浚称病不出(一说他假意投降,意图反击吕蒙,但因吕蒙加强戒备而未果)。孙权亲自登门拜访,潘浚仍伏床哭泣。孙权以楚地先贤为例劝慰,并命人替他拭泪,潘浚这才下拜,并将荆州军事部署详细告知孙权,被任命为辅军中郎将,统领军队,可见孙权对他的器重。
荆州失守后,武陵郡从事樊胄仍效忠蜀汉,联合五溪蛮族反抗东吴。孙权派潘浚平叛,潘浚认为仅需五千兵力即可。孙权起初疑惑,潘浚解释道:\"樊胄虽善言辞,但无实才,曾设宴却让宾客空腹而归,可见其无能。\"孙权大笑,果然潘浚率五千兵就平定了叛乱。此后潘浚更受重用,升任奋威将军,封常迁亭侯,成为降将中官职最高者。东吴对他信任有加,委以重任。黄武六年(226年),潘浚接掌芮玄部曲,驻守夏口。当步骘请求增兵时,潘浚劝阻孙权,指出此举会扰民,孙权立即采纳,足见对其意见的重视。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任命潘浚为少府,进封刘阳侯,后升太常。太常为九卿之一,在东吴还兼任尚书令,地位显赫。黄龙三年(231年),孙权授潘浚符节,命其与吕岱率五万大军讨伐五溪蛮夷。潘浚与陆逊共同治理荆州,进入东吴权力核心。即便有人诬告潘浚欲投奔蜀汉大将军蒋琬,孙权也全然不信。潘浚还间接促成孙权除掉奸臣吕壹。赤乌二年(239年),潘浚去世,其子潘翥继承爵位。
麋芳在东吴官至将军,曾参与军事行动。黄武二年(223年),随贺齐突袭蕲春,大获全胜,俘虏晋宗。郝普在东吴官至廷尉,但因与谋反的隐蕃交好而受牵连,最终自杀。在三位主要降将中,郝普对刘备最为忠诚,曾奋力抵抗东吴,结局却最为悲惨。相比之下,他对得起刘备的知遇之恩,毕竟刘备对他的恩情不如对麋芳等人深厚。
这些降将的人生轨迹,折射出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局势和个人抉择的无奈。他们的选择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三国鼎立的格局,成为历史长河中值得深思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