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中朱棣能够成功夺取皇位,姚广孝可谓居功至伟。这位披着袈裟的谋士,堪称是推动朱棣起兵造反的最重要推手。早在朱元璋在位时期,姚广孝初次见到朱棣时,就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送你一顶白帽子'。这句话暗藏玄机,'白'字加在'王'字上,正是'皇'字,暗示要助朱棣登上帝位。当时朱棣闻言大惊失色,而姚广孝却神色自若。要知道朱元璋对待开国功臣都毫不手软,动辄株连九族,但姚广孝不仅不畏惧朱元璋的雷霆手段,反而明目张胆地鼓动朱棣谋反。
在靖难之役最危急时刻,姚广孝又一次展现出过人的谋略。他力排众议,建议朱棣放弃与朝廷军队的正面纠缠,转而采取奇袭战术,长途奔袭直取南京。这个大胆的计策再次让朱棣震惊不已,但最终朱棣采纳了这个建议,果然一举攻下南京,成功夺取帝位。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个连朱元璋都不放在眼里的姚广孝,在攻占南京后却对一个人心生畏惧,此人就是卓敬。当时朱棣已经处死了方孝孺,却有意赦免卓敬。姚广孝得知后立即进言:\"当年若是建文帝采纳了他的计策,陛下今日还能站在这里决定他人的生死吗?\"这番话的弦外之音是:我当初建议你留下方孝孺,他不过是个书生。可你不仅不听,还诛其十族。现在却要放过真正危险的对手,陛下究竟作何打算?
朱棣闻言立即醒悟,当即下令处死卓敬,并诛其三族。这不禁让人好奇,卓敬究竟是何方神圣,竟能让天不怕地不怕的姚广孝都感到忌惮?据史料记载,卓敬自幼聪慧过人,有过目不忘之能。七岁时曾遇一相士,相士大惊道:\"此子天赋异禀,只可惜气不华色。\"虽然我们难以完全理解相士的专业术语,但从\"气不华色\"可以推测,可能暗示卓敬命中注定难以享受荣华富贵。更令人称奇的是,卓敬十五岁时在山中读书,归途中遇暴风雨迷路。疲惫不堪之际,忽见一头牛经过,便骑乘回家。待那\"牛\"离去时,卓敬才惊觉那竟是一头猛虎!这段记载虽颇具神话色彩,但一方面说明卓敬读书太过专注以致眼神不济,另一方面也暗喻其怀才不遇的命运——明明有降龙伏虎之才,却被世人当作寻常耕牛。
事实确实如此。建文帝时期,卓敬官至户部侍郎。当得知建文帝要削藩时,他立即上奏直言,矛头直指燕王朱棣。他认为诸王中以朱棣最为雄才大略,又坐镇燕京要地,麾下猛将如云,实为心腹大患。因此建议削藩当从朱棣入手,将其调往南昌。一旦有变,可立即将其拿下。可惜建文帝已被黄子澄等人蛊惑,不仅未采纳此计,反而从弱小藩王开始削藩,美其名曰\"避免打草惊蛇\"。这种本末倒置的策略最终招致朱棣起兵靖难,一举攻破南京。朱棣在处死方孝孺后质问卓敬:\"为何离间我叔侄之情?\"卓敬坦然答道:\"只恨皇上不听我言。\"朱棣欣赏其才,将其下狱劝降。这才引出姚广孝进言,迫使朱棣痛下杀手。
《明史》对此的解释是姚广孝与卓敬素有嫌隙。但从姚广孝曾建议保留方孝孺来看,这个理由并不充分。更可能的原因是:卓敬早已看穿这位\"黑衣宰相\"姚广孝的野心,两人势同水火。而姚广孝也深知卓敬的才能远胜于己,若其成为朱棣心腹,自己必将失势。这才是姚广孝必欲除之而后快的真正原因。
综上所述,从卓敬的这段历史可以看出,建文帝将一手好牌打得如此之烂,实在怨不得旁人。同时也不能完全归咎于朱棣。对于靖难之役的爆发,建文帝本人也要承担相当大的责任。他的优柔寡断、用人不当,以及未能采纳卓敬等忠臣的良策,都是导致其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这段历史启示我们,在重大决策上的失误,往往会导致难以挽回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