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是明太祖朱元璋手下最重要的开国功臣之一,在整个明初的众多将领中,他的地位与贡献都可以说是独占鳌头。早在朱元璋崛起之前,两人就已经结识。徐达自幼便习武,身手不凡,后在动荡的时代里选择追随朱元璋共同打天下。在漫长的征战岁月中,徐达不仅凭借勇猛果敢屡立战功,更展现了极强的带兵才能。他指挥得当、纪律严明,是朱元璋麾下最值得信赖的统帅之一。可以说,在明军的征战中,凡是有捷报传来,往往背后都有徐达的身影。
然而,当朱元璋最终夺取天下,登基称帝后,局势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历代帝王大多对功高震主的开国元勋心怀戒备,朱元璋也不例外。他对昔日并肩作战的老兄弟们逐渐生出疑虑,甚至不惜用种种方式试探他们的忠诚。许多曾为大明建立江山的将相,最后都未能善终,这其中也包括那些昔日最受重用的人。而作为“头号功臣”的徐达,自然更容易成为朱元璋反复观察和考验的对象。
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说法:徐达的死与朱元璋有关,说是朱元璋赐给他一道蒸鹅,徐达吃下后不久便暴病身亡。这个传言为徐达的死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让后人不禁怀疑朱元璋是否为了稳固皇权而暗中下毒。然而,仔细研究史料后会发现,这种说法并不可靠。
在史籍的记载中,朱元璋确实对徐达有过多次试探。比如有一次二人对弈,朱元璋想看徐达是否敢当面击败自己。棋局僵持许久,徐达忽然停手不下,反而利用棋子暗中摆出“万岁”二字,借此表达自己对皇帝的衷心。又如朱元璋曾欲将昔日的吴王府宅邸赐给徐达,实则是暗设陷阱,如果徐达应下,就意味着心怀觊觎之意。但徐达立刻识破其中深意,婉言谢绝,这才避免了被扣上“不臣之心”的罪名。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徐达在应对皇帝的试探时谨慎机敏,始终保持着恭敬与忠诚,这一点朱元璋也十分清楚。
更重要的是,若朱元璋真的想要除掉徐达,并不需要通过“蒸鹅下毒”这种方式。他完全可以像对待其他功臣那样,凭借权力随意安个罪名,公开处置徐达即可。相比之下,暗中行刺反而会引人非议,不符合朱元璋一贯的行事风格。此外,在明朝建立之后,徐达依旧被频繁任用,统领大军东征西讨,为新王朝平定内乱、抵御外患立下不小的功劳。朱元璋此时正值巩固政权的关键阶段,对徐达这样一员猛将仍有极大依赖,根本没有理由轻易除掉他。
实际上,徐达的真正死因在史料中早有记载。《明史》记载,他在洪武十八年二月因“背疽”恶化而病逝北平,享年五十四岁。所谓背疽,乃是一种严重的疮疡疾病,发作时极为凶险,往往难以救治。徐达长年征战沙场,伤病缠身,本就落下不少隐疾。到了中年之后,旧伤复发,病势恶化,终致不治而亡。这与所谓“蒸鹅毒杀”的说法完全不符。
值得注意的是,徐达去世后,朱元璋不仅为他举行了隆重的丧礼,还追封其爵位,甚至为他建庙以示纪念。同时,他还重用徐达的后代,赐予封赏和高位。这与朱元璋对待那些他真正怀疑、处死的功臣截然不同。如果朱元璋真怀疑徐达,徐家必然会受到牵连,不可能得到如此优待。
因此,结合各种史料与朱元璋的行事逻辑来看,徐达之死并非皇帝的暗算,而是因病早逝。虽然民间传言给这位明初名将的身世增添了几分传奇,但历史的真实却往往比传说更为质朴。徐达虽未能长寿,却以其忠诚与战功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只是在那个“伴君如伴虎”的时代,即使像徐达这样谨小慎微、忠心耿耿的将领,也依旧需要在朱元璋的猜忌与试探中小心周旋,这或许才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