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一生有三大爱好,别误会,并非烟酒与享乐,而是建造、战争与巡游。巡游需要宽阔便利的道路,而恰好,秦朝建立后便有了这样的条件。为了实现对全国的掌控,始皇帝下令修建驰道,类似现代的国道,贯通四方,气势恢宏。驰道宽达七十米,中间十米专供皇帝御用,哪怕是权贵也不得擅自使用,更遑论百姓。这不仅体现了始皇帝的威严,也彰显了他对秩序的严格要求。
某日,秦始皇如常出巡,沿途百姓摩肩接踵,纷纷惊叹于皇帝的气势与仪仗。就在赞美声中,忽然有人低声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大丈夫,当如是!”此人正是刘季,即后来的汉高祖刘邦。几乎在同一时期,在另一处地方,也有人看到秦始皇出巡。那人是项羽,他说出的却是另一番心声:“彼可取而代也!”一旁的叔父闻言大惊失色,连忙告诫他不可妄言。然而,这两句话,实则预示了他们日后的命运走向。
刘邦年长项羽二十余岁,说这句话时他已过不惑之年。刘邦年轻时无所事事,常常饮酒赌博,性格中带着散漫与放纵。即便后来入主咸阳,他依旧在宫中纵情痛饮;击败项羽,攻下彭城后,也照例开怀畅饮。他对儒生不敬,甚至做出在儒生帽中撒尿的轻狂举动;在逃亡途中,甚至亲手将孩子推下车以求自保。若用世俗的眼光看,这是寡廉鲜耻;若换个角度看,则是无拘无束,不受“仁义礼智信”的羁绊。刘邦的话语中,更多是羡慕秦始皇的威严与无上权力,羡慕他能随心所欲地掌控天下。
与之相对,项羽那一句“彼可取而代也”,则透着凌厉杀气。年仅二十余岁的他,心中早已埋下复仇的火种。秦朝灭楚,项羽视之为血海深仇。他的宣言不仅是仰慕,更是要推翻、要杀戮、要掌权。他的性格中蕴含着一个字——霸。正如孟子所言:“以力假仁者霸。”但项羽比孟子所说更直接,他的逻辑极为简单:不服,就杀。他可以轻易坑杀二十万降卒而不眨眼,这正是他悲剧的根源。人们畏惧他,却不是因为心服口服,而是畏惧他手中的刀。
相比之下,刘邦懂得借力。彭城战败后,他手中已无好牌,却能转而依靠韩信。甚至在危机时刻,他不择手段“偷”走韩信的兵符,从而掌控局势。韩信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统帅,刘邦的江山,有至少一半是他打下的。但这位“战神”最终却落得惨死的下场。原因就在于他志向有限,只求做“万户侯”。《史记》中记载,他葬母时选择高地,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万户之侯。然而,在逐鹿天下的舞台上,这样的志向远远不够。
韩信在垓下之战中迟迟不出兵,其实就是在逼迫刘邦给他“名分”。最终刘邦依张良之计,许以大片土地,韩信才肯相助。然而,这种“讨价还价”注定了他的危险。他本有“三分天下”的机会,却因念旧情而放弃,坚称“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不愿背叛刘邦。可世事并不允许他安稳做个富家翁,功高震主的结局,最终令他难逃被害的命运。
刘邦、项羽与韩信三人的命运,其实在那三句话中早已注定。刘邦一句“当如是”,透露的是羡慕与欲望,最终成就了皇帝之位;项羽一句“取而代之”,展现的是霸道与杀戮,最终只能以霸王自居;而韩信那份“万户侯”的志向,则注定他功成而不得善终。三种态度,三种结局,恰是历史最为残酷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