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既是由满洲少数民族所建立,也见证了中国历史的终结。从清朝的入关开始,它就一直有一个宏大的目标,那就是一统天下。在多尔衮的辅佐下,年轻的顺治帝虽然年幼,但在多尔衮的领导下成功地完成了统一。然而,当时的顺治帝年仅六岁,无法真正担任决策者的角色,清朝早期的决策几乎全由多尔衮一手掌控。不得不承认,多尔衮在清朝初期的确立下了不少功勋,帮助清朝的建立与扩张。而清朝从入关之时起,便不断扩大其疆域,最终完成了大一统的伟业。清朝延续了近三百年,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最后一任皇帝溥仪,在这段漫长的历史里,清朝的确是一个庞大的帝国。
然而,尽管清朝曾经享有盛世,尤其是在康乾盛世的时期,国家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给人们留下了辉煌的印象,但这一盛世过后,清朝逐渐走上了衰退的道路。尤其是进入清末,内忧外患不断,国家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民众疾苦,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在这种局面下,清朝仅仅是苟延残喘,最后在1912年宣告灭亡。
清朝的彻底灭亡,标志性事件便是末代皇帝溥仪的退位。辛亥革命席卷全国后,溥仪被迫退位,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溥仪的退位不仅意味着个人的失位,也象征着清朝的终结。这一事件发生在辛亥革命后的那一年,尤其是在宣统三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清朝的最后一次早朝举行了。当时,朝廷上发生了一些不寻常的事情。传统的三叩九拜礼仪不再被遵守,这一变动与清朝即将灭亡的现状紧密相连。
在清朝最后一次早朝的那天,许多大臣如外交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赵秉钧、陆军大臣王士珍等都准时前来。这一天,隆裕太后并没有垂帘听政,而是和溥仪一同坐下等待“盖章退位”。在那一刻,所有的大臣们都未再执行朝廷礼仪,他们没有像往常那样三叩九拜,这显示出他们心知肚明,朝廷已经形同空架,政权的象征早已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
尽管大臣们早有心理准备,依然无法抑制情感的波动。隆裕太后在盖章时忍不住泪流满面,而与她同在殿内的大臣们并未展现同样的悲伤。毕竟,清朝已经处于即将崩溃的边缘,所有人都明白,皇朝的结束只是时间问题。随着退位诏书的盖章,朝廷的大臣们纷纷向溥仪和隆裕太后行礼,随后悄然退场,离开了这个历史的舞台。
溥仪退位后的情形也可以从他的回忆中窥见一二。他在《我的前半生》中提到:“宣统三年旧历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后发布了我的退位诏。”他描述了当时的清朝高层如奕劻父子和许多王公们在退位后的反应:一些王公急匆匆地跑进东交民巷,带着财宝和妾侍逃进了天津租界,而醇王则沉默寡言,一切如同旁观者般冷漠。溥仪更是哀叹自己成了“大总统的邻居”,尽管他曾是帝国的皇帝,但最终不过是沦为一个“小朝廷”的一部分。
尽管如此,相较于历史上许多亡国之君和皇室成员的悲惨命运,溥仪与清朝皇室的结局算得上是相对幸运的。许多朝代的灭亡者及其后代,通常都面临着被追杀甚至被屠戮的命运。然而,溥仪和他的家族并未遭遇这样的结局。清朝虽然灭亡,但溥仪在后来经历的复辟失败、以及他晚年的流亡生活,仍然使他成了一个历史人物,一直被后人关注与讨论。
随着溥仪的退位,清朝正式画上了句号。溥仪也成为了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而清朝的皇室,也随着这一历史事件永远地消失在了中国的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