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风云激荡,政权动荡不安,百姓苦于战乱。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出身高门大族,还是草根微贱之人,只要胸怀雄心壮志,往往都会抓住机会揭竿而起,企图在乱世中闯出一片天地。例如出身“四世三公”世家的袁绍、袁术,凭借家世与声望而割据一方;又如曾经以织席贩履维生的刘备,最终也能凭借一腔抱负而参与诸侯争霸。然则,在这股席卷天下的逐鹿浪潮中,却也有例外之人。他不仅胸怀胆识,文武兼备,具备独当一面的气魄,却并没有选择自立为王,而是甘心辅佐他人,助其成就大业。这人便是赫赫有名的江东大都督——周瑜。那么,他为何不走独霸之路,而要俯首佐人呢?
提起周瑜,世人几乎无人不知。他字公瑾,因《三国演义》的影响,常被描绘为心胸狭窄、妒贤嫉能的小人。然而,若从真实历史来看,他的形象完全不同。《三国志》等史籍中记载的周瑜,宽宏大度,待人从容大气,堪称一代名将与谋士。他的才华尤为突出:论用兵,他是赤壁之战的总指挥,成功击溃曹操八十万大军,为孙刘联盟奠定了基业;战后,他又在江陵之战中大败曹仁,稳定了长江防线。论战略眼光,他曾劝孙权扣留刘备,以便与曹操分据天下;在劝谏未果后,又提出据守巴蜀、占据襄阳、进取江北的雄图伟略,足见其谋略远见。
事实上,在孙策执掌江东之时,周瑜的作用已然至关重要。《三国志》记载,当初孙策意图平定江东时,周瑜毅然率兵相助。孙策见他到来,欣喜万分,直言:“吾得卿,谐也!”这话的意思,就是有了周瑜辅佐,一切便能顺利无虞。事实也正如孙策所言,周瑜在随军征战中,攻克横江、当利,击败笮融、薛礼、刘繇等势力,为孙策稳固江东立下汗马功劳。若再看其家世背景,更不逊于孙策。周瑜的从祖父周景、周忠父子皆曾官至太尉,家门显赫。由此可见,若他有意,完全可以自立山河。然而他却甘愿辅佐孙策,其缘由耐人寻味。
第一,孙坚的影响力不可忽视。孙策之父孙坚,号称“江东猛虎”,在东汉末年声名赫赫。他曾起兵讨伐乱臣,平定黄巾,又参与讨董,为人勇猛果敢,威望极高。孙坚去世后,其旧部虽一度归属袁术,但多仍心系孙氏。孙家这面旗帜,足以凝聚人心。周瑜选择投身孙策,既是顺应大势,也是因孙坚遗泽所致。
第二,孙策的个人魅力令人折服。孙坚早逝时,孙策尚不足弱冠,年仅十七。然而他凭借果敢与胆识,迅速赢得袁术的信任,又在袁术反复无常、未加重用之时,果断脱离,另谋生路,显示了极强的独立与谋断之能。更重要的是,孙策性情爽朗,外貌俊美,善于言笑,待人宽厚。《三国志》记载:“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这等人格魅力,令人心悦诚服。周瑜与孙策自幼便关系密切,更容易受到其感召,选择追随是理所当然。
第三,周瑜虽有胆略,却并无争霸天下之野心。历史记载表明,他原本出身书香世家,志在立功立业,却并非一心要做诸侯霸主。孙策东征之时,他举兵相助,既是施展抱负,也是为了兄弟之情。在孙策去世后,他亦能尽忠于孙权,继续为孙家鞠躬尽瘁。可见,他的选择并非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出于个人志向与对孙氏兄弟的忠义。
综上所述,周瑜文韬武略兼备,胸怀抱负,完全有能力开创一方基业。然而,他却选择辅佐孙策、孙权,甘居人臣。其背后既有孙坚遗留的声望影响,也有孙策非凡的气度与才能,更有周瑜本人的志向与品格使然。正因如此,他才成就了江东基业的坚固根基,亦为后世留下了不同于小说形象的真实风采。
资料皆出自《三国志》及裴松之所作《三国志集注》,内容真实可靠,无影射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