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荡的三国岁月里,魏、蜀、吴三国形成了你死我活的对峙格局。魏国凭借庞大的军政与经济实力,成了最为强势的一方,因此吴国和蜀国常常联手来抵御来势汹汹的曹操军。两国联手的兵力总和虽不及魏国的人口与战力庞大,却在关键战役中撬动了局势的天平。赤壁之战就是最著名的例证:吴蜀联盟以少量兵力,借东风与地形的优势,战胜了曹操的主力,成为历史上以寡胜众的经典案例。这样的对照也向后人传递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想要得到什么,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付出才可能收获回报。
在刘备麾下,确实聚集了像五虎上将和诸葛亮这样的人才,但与此同时,他也损失了不少栋梁之材。当时失去的人才中,有三位后来投靠曹操,离开之时的决绝与后来的突出表现,几乎让人无力挽回。下面就来谈谈这三位到底是谁,以及他们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第一位是文聘。此人之所以常被提及,缘于一次并不只是个人选择的历史插曲。当年张飞与马超在战场相遇,场面热烈,刘备则稳坐幕后观战,双方交锋数百回合却难分胜负。最终是诸葛亮出面,说服马超归降,马超心愿得到认可,转而投向蜀汉。此时文聘的身影却被大家忽略了,成为了一个遗憾的缺口。文聘天生有勇有谋,且以忠义著称,是刘备若干年来望尘莫及的贤者。
在赤壁之战的烽烟退去之后,曹操转而把心思放在荆州一带,意在延缓追兵、稳住局势。文聘之才在此时显现,他不仅抵挡住了关羽对荆州的多次进攻,还曾在江夏一带大显神威,甚至一度烧毁了关羽的船队,使孙权的军势受挫,因而名声日益远播。原本文聘是计划归入刘备的帐下——他原本隶属于荆州的刘表势力。刘表临终托付荆州的重任给刘备,但出于对自己君臣忠诚的考虑,刘备最终拒绝了文聘的到来,试图以自己的名誉和忠诚来安抚蜀汉的未来。
曹操得知荆州并非易于掌控,便加紧讨伐,荆州的军民最终选择了投降。曹操当然也盼望得到文聘这等猛将,经过一番权衡,文聘最终选择投靠曹操。事后证明,他的决定并非错误,曹操也未因此后悔。
再看看张辽,这位人物性格与张飞有几分相似,但他更懂得在复杂权谋中求取平衡。张辽和关羽同乡,原本是打算归顺刘备,途中却被曹操强行招降。与曹操相处日久,他逐渐认可对方的才能,最终追随曹操走上了另一条路。张辽本就以守城善战著称,若他早年投奔刘备,蜀国的军事格局也许就会显现出截然不同的局面。历史上,关羽与张飞的鏖战已经过去,后方有张辽与文聘这两员大将为曹营稳住后方。
第三位是威武的大将军庞德。庞德与关羽有过多次交锋,气势同样激烈。最终他归属了曹操的阵营。曾有一次关羽生擒庞德,试图说服他降曹,但庞德却直言刘备不足以完成大业,统一天下的希望,最终还在魏国。这样的原话让刘备深感刺痛,也让他对自己的力量与实力产生了更深的自省。
综观全局,刘备与曹操相比确实处于下风:他缺少曹操那样的综合统帅才具与广阔资源,个人能力也相对薄弱,因而难以给这些有才之士一个更明确、可行的前途。于是那些人看不到希望,选择离开并投向对自己发展更有利的势力,这也成就了曹营日后的一些关键胜利,同时也对刘备的事业产生了难以弥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