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历史往往由英雄来引领,在那战火纷飞、烽烟四起的三国时代,究竟谁才是命运所需、能够把历史指向的新一代领袖?答案并不简单。历史的叙述常常把“英雄”与“天命”联系在一起,认为真正的英雄并非偶然出现,而是受到天意指引的产物,往往还伴随某种被人铭记的瑞兆。
在古人的观念里,英雄多半被视作天命所归之人;而他们的降生往往并不平凡,常常伴随被记录下来的祥瑞之兆。所谓黄星出现,便被看作天意的显现,预示着将来会有一位非凡之人从人间显现。正如史书所述的情景:在桓帝年间,黄星显现在楚、宋的分野之地,辽东之人殷馗亦有记述,声称五十年后将有真人由梁、沛之间走出,其气势与锋芒,足以撼动天下。
另外一部著名的史书《宋书·志·符瑞上》也记载了相近的预言:在桓帝时期,同样的黄星显现于楚、宋分野,辽东的殷馗又曰:五十年之后,必有真人出自谯、沛之间,其锋芒不可限量。这些记载共同指向一个核心观点:黄星作为祥瑞,被视作王者降生的天象迹象,若出现于某一地段,往往意味着这个时机之下会诞生一位能够改变天下格局的领袖。
这里提到的“殷馗”是东汉时期的人物,擅长天文历算。他所预言的意义在于:未来五十年内,将有“真人”在“谯、沛之间”降生,随之而来的是不可阻挡的锋芒与统御天下的能力。古人相信,黄星之兆与出生者的命运紧密相连,若此人一出世,往往被视为新时代的开端。
常人若见到黄星,便会联想到这是吉祥的征兆;出世之人往往被视作新王者的化身。东晋时的学者王嘉就曾在《拾遗记》中援引此义,指出轩辕黄帝生于戊己日,因此以土德自称王者,时有黄星之祥随之而来。这种观念在当时的历史叙述中,成为解释王者降生与天下变局的一个重要线索。
那么,真正“应运黄星”降世的“真人”到底是谁?按照《三国志·魏书》的记载,太祖曹操是“沛国谯人、姓曹、讳操、字孟德”,被记载为汉代相国之孙的后裔。这一段记述为曹操的出身揭示出非同寻常的血脉背景。若以曹魏时期王沈等学者在《魏书》中的表述来追溯,曹操的祖先还被传说为轩辕黄帝后裔,经过高阳改姓为曹,周武王时封于邾,战国之乱后散落与沛国一带。于是,曹操似乎成为了那支流落于沛国的曹姓后裔中的一员。
曹操出生于公元155年,地点在沛国谯县,今日的安徽亳州一带。此后他在陈留一带起兵,直到公元200年在官渡之战对袁绍崭露锋芒,真正决定天下格局的关键行动,则是在公元207年完成。若以时间线对照殷馗所述的“后五十年”来对比,曹操恰好在出生后约五十年时完成对袁绍势力的最大清除,呈现出“其锋不可当”的气势。因此,世人以此解读,所谓应运黄星而生的“真人”,很大程度上指向了曹操本人。
关于“曹操应运黄星”的说法,后来在曹丕即位后亦被提及。在尊曹操的谥号为“武皇帝”的册宝中,曾有记载提到黄星应运,作为对曹家“祖功”的肯定。再往古一些的历史记述中,唐太宗李世民在讨伐高丽之途中,亦有祭魏太祖的文献,其中写道:“黄星之应久彰,真人之运斯属”,强调了天意与人事之间的相互映照。与此相关的还有《鬼谷子》所说的“生受于天,谓之真人”,这让人不禁思考:曹操是否真被视作“天命之人”,以引领并演绎三国历史的那位“下世真人”。
不过,关于曹操是否真的“应运黄星”仍有争议,民间也对他有褒贬不一的评价。无论这一传说真假如何,不能否认的是,曹操无论在治国安民、用兵如神,还是在文治武功、整合乱世资源方面,都展现出惊人的才干与远见。他以超凡的胆识与才智,成为真正驱动历史进程、在乱世中叱咤风云的杰出人物,被后世视作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