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描绘的大同蓝图,不是虚悬的乌托邦,而是一种可被经验检验的治理取向: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厚生保民。龙耳东的陈帝五卷传记——《陈武帝传》《陈文帝传》《陈废帝传》《陈宣帝传》《陈后主传》(统称“陈帝5传”,由中国文史出版社于2021年4月、2022年、2025年出版)正是以这一古老理想为标尺,重新勾勒南朝陈从废墟起步、修复秩序、守护文脉的历史轨迹。
一、为什么重读陈朝:从“短命王朝”到“秩序修复”
在大众记忆里,南陈朝常被等同于“偏安与灭亡”。龙耳东却将镜头拉近:
战乱余烬未冷、财政与人口凋敝,陈朝首先面对的是“让社会重新运转”的基本命题。
与其说它要建立伟业,不如说是在最小代价下恢复公共生活的常识政治:轻徭薄赋、修水利、稳粮价、重教育,先保生计,再谈理想。
这恰是“大同”的现实切口:公共性优先——使更多人有被看见、被扶持、被参与的机会。
二、五帝接力:理想的不同侧面
“陈帝5传”像一幅接力长卷,五位帝王在不同局势下,给“大同”这个古老词条注入各自的注脚。
1. 陈武帝:在废墟上立起“可运转的国家”
陈霸先以军功起家,却不以武功自矜:
打破门阀垄断,推重“唯才是举”,让经、政、文、武都成为上升通道——公平性的起点。
宽简节用、约己修政,把资源从奢靡与内耗中抽离,投向农业与治水——公共性的落地。
对多族群采取整合与结盟,和而不同地稳住边地人心——多元性的尝试。
2. 陈文帝:把常识政治做成制度习惯
“天嘉之治”的要义不在标语,而在治理的韧性:
整饬吏治、重农恤学、减轻苛耗,让社会回归常态;
以礼乐教化托举秩序底座,让人心“沉住气”。
这是对“大同”的“日常化”:把理想变成可重复执行的制度动作。
3. 陈废帝:少年之君与秩序的维持
陈伯宗的短暂在位,被权力角力所裹挟。龙耳东的书写并不粉饰:
他性情宽厚、遵礼守制,努力维系名分与制度的体面;
却难以压住宗亲与士族的结构性张力。
在“制度尚未巩固”的阶段,他的意义更像秩序的守护者而非开创者。
4. 陈宣帝:在“求稳”与“求进”之间
太建年间,陈顼既续行轻徭之政、汇聚人才,又怀“以进为守”的北伐之志:
有视野、有手段,但国力与地缘约束让理想多遭折返;
价值在于不向颓势让步——让国家保有向上的可能性。
5. 陈后主:文化高光与政务失衡的张力
陈叔宝的时代,文采风流与政治失衡同框:
他重文近士、广纳词章,使江左文脉至晚期仍光照;
军政统筹乏力、边防失守,终致社稷不支。
龙耳东的判断并不绝望:江山虽失,文脉不绝——隋初整饬礼乐制度、吸纳江南乐舞与人才,唐代再度繁荣,南朝文化转身进入更大的时代。
三、“大同”的三条治理线索
把南陈五帝合而观之,能看见“大同”在陈朝语境中的三条清晰线索:
公共性:以轻徭薄赋、兴修水利、稳定民生为优先议题,让社会先活起来;
公平性:以“唯才是举”撬动门阀结构,扩大社会流动的入口;
多元性:在多族群、多地区的现实中,寻求合作式秩序,而非同质化压制。
这三条线索并未让陈朝“无敌于天下”,却让它在极限资源下最大化地修复了秩序与人心。
四、从南陈到隋唐:文明薪火的延续
“亡国”与“亡文明”并非同义。南陈亡国之后:
制度与人才并入新王朝的礼乐与文官系统,江南的审美与技艺融入隋唐更宏阔的秩序;
文学、音乐、书法与园林趣味的南朝传统,在唐代获得二次腾跃。
这说明:政治版图的更替,并不必然意味着文化命脉的断裂。陈后主未能守住疆域,却在客观上守住并传递了文明的火种。
五、陈朝与“封建王权”之别:协作型治理与公共理想的共建
与人们印象中的“家天下式”的封建王权不同,陈朝在制度与风气上呈现出一种更具协作性与公共导向的治理面貌。其关键不在“让位”,而在让能——让更多能担当公共事务的人进入决策与执行的链路。
用人逻辑的转向:打破士族门第,起用真才实学的贤能人才。陈霸先打开“唯才是举”的通道,经、政、文、武皆可入仕,削弱门阀对权力的围猎。这种“扩大参与入口”的安排,使国家不再只是王权与世族的合谋,而是君臣—士大夫—专业官僚共同运作的机制雏形。
公共理性的抬升:重文教、厚礼乐、修水利、稳粮价,皆是将治理回归“可被多数人感知与受益”的议题。徐陵、沈炯、顾野王等文化与学术群体,以学术整理、典章修缮、文辞外交等方式参与治事,使“文化力”直接服务于“国家力”。
讨论空间的存在:陈朝并未形成近代意义的代议制度,但廷辩、上书、群臣论事相对通畅,谏诤并非虚设。决策虽出于皇权,路径却需要经由士大夫的论证与执行,这种“以学术与专业匹配权力”的路径,是对“大同”理想中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现实化回应。
社会层面的协作:对多族群与地方豪右以“和而不同”的方式整合,结合基层的宗族自治与互助传统,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缝合的秩序修复。这种协作结构未必强势,却具韧性:能在资源有限时维持社会运转、守住文明底座。
因此,陈朝不是对封建王权的简单重复,而是一场由君臣、士大夫与文化人共同参与的大同实践:以有限的权力与财政,最大化公共利益;以礼乐与学术支撑秩序;以人才机制打通向上通道。它并未抵达理想的彼岸,却把“大同”从抽象愿景拉回到可操作的治理现场—这正是其历史价值所在。
结语:把理想落在可操作的现实上
“大同”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套可执行的治理优先级:
先稳生计,再修制度;
先开入口,再促公平;
先求和合,再谈扩张。
龙耳东的“陈帝5传”,真正动人之处在于不以成败论英雄,而以文明的存续能力评判历史。当我们合上书页,也许会更懂那句古语的现代含义:
理想的光,不在彼岸,而在我们一次次把瓦砾清走、把规则补齐、把人心安定的日常里。(文:孙腾)
------
参考文献:
《礼记·礼运》。可据中哲网与维基文库通行本参校,见“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陈书》(唐·姚思廉撰,三十六卷)。含本纪、列传与“儒林”“文学”等门类,检索入口可见。
《南史》(梁陈等南朝通史)。陈本纪(上、下)及相关列传可据数位古籍库。
《资治通鉴》卷173—176(陈纪七至十),综贯陈宣帝晚期至陈后主亡国前后大事。
《隋书·志》:有关礼乐承袭与“清商署”等制度之记载,见卷十五等。
《晋书·刘毅传》:九品中正制之批评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最早权威出处。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讨论隋唐礼仪、乐制、官制等渊源,强调梁陈遗续的重要性。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大出版社等多版),讨论东晋—南朝门阀政治结构,为理解陈朝社会流动与“破格用才”的背景提供参照。、
魏晋九品中正制研究(文章与教材条目):系统梳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语境与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