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韩国这个国家,还真是把“恬不知耻”这四个字演绎得淋漓尽致。多年前,他们曾大张旗鼓地宣称端午节起源于韩国,甚至是他们的传统节日。随后,他们的目光又投向了中秋节,声称这一节日也与韩国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至于如今的元宵节,韩国人是否还会故技重施,将其说成是自己的节日,恐怕也并非没有可能。实际上,韩国对中国文化的排斥与抵触由来已久,但无论他们如何试图否认和隔绝,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始终像阴影一般存在。自汉朝起,中国便对朝鲜半岛施加过管辖,而韩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大规模“去中国化”的运动,但最终无一不是以失败收场。
回顾历史,早在公元前108年,汉朝就在朝鲜半岛北部和东北部设立了“汉四郡”,这是中国最早对半岛进行直接管辖的记载。从那时起,汉字也随之传入,并逐渐在朝鲜半岛广泛传播。随着中国文化的渗透,当地统治者逐渐感到担忧。他们明白,文化的影响远比战争更具持久性,一旦民众接受了汉字与文化,便可能逐渐削弱自身的统治。正因如此,历史上才会流传出“要想彻底征服一个民族,必须先摧毁它的文化”的说法。
在新罗王朝时期,汉字的运用已非常普及,逐渐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有取代本地文字、成为官方书写体系的趋势。这让当时的朝鲜半岛统治者感到恐慌。于是到了1446年,朝鲜第四代国王世宗大王颁布《训民正音》,正式创制韩文。然而彼时汉字早已深入民心,韩文虽然诞生,但并未被大众广泛接受,长期以来依然难以撼动汉字的地位。
到了近代,日本在甲午战争获胜后殖民朝鲜半岛,韩国再次掀起“去汉字”的呼声,以此向日本示好。然而日本文化本身也大量使用汉字,因此并未真正推行废除,反而使汉字继续得到传播。1948年,韩国政府为彻底抵制汉字,出台法案,要求学校强制教授韩文,行政和生活中一律用韩文。然而,这一政策的结果却是灾难性的。由于民众长期习惯于汉字书写,大量人突然变成“文盲”,社会运行一度陷入混乱,最终不得不被迫承认失败。
上世纪60年代,韩国总统朴正熙为巩固统治,再度发起“废除汉字运动”,并辅以高压政策。这次的行动确实让汉字在韩国日常使用中逐渐消退,但也让韩国文化逐渐与周边国家割裂,形成一种封闭而孤立的发展模式。表面上摆脱了汉字,但实际上却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汉字对韩国乃至整个东亚的影响极为深远。日本、朝鲜,甚至东南亚一些国家的语言体系中,都能看到汉字的影子。韩国想要彻底剔除汉字,实则是自断文化之根。最典型的例子便是2009年的“京釜高铁螺丝事件”。当时数以万计的混凝土轨枕出现裂痕,原因竟是工人把“防水螺丝”误解为“放水螺丝”。在韩文中,这两者发音完全相同,导致了近乎酿成全球性交通事故的危机。这类笑话层出不穷,譬如“少将”与“小将”读音相同,若无明确区分,便闹出笑话。
更严重的是,在国际交往中,韩国因缺乏懂汉字的人才,屡屡陷入尴尬。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市场之一,其经济与文化力量举足轻重。韩国一味排斥汉字,导致无法有效沟通交流,甚至连三星集团也因宣传问题而遭到中国民众强烈抵制。这些都说明,文化的封闭最终会导致国家发展受限。
幸运的是,1997年以后,韩国总统金大中提出“复活汉字”的口号,顺应国际趋势与民众需求。这一政策获得了广泛支持,也标志着朴正熙时期第三次“废除汉字运动”的彻底失败。如今,汉字在韩国社会中依旧随处可见,甚至连身份证上除了韩文姓名,还会附带汉字注释,足见汉字的实用性是韩文无法替代的。
韩国企图通过废除汉字来巩固自身文化与地位,最终却以失败告终。这一切不仅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揭示了一个事实:韩国在宣称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属于他们之前,不妨先反思一下,他们赖以记录姓名和传承文化的根本文字,究竟是从哪里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