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屡问“中国为何独恨”?历史伤疤与现实挑衅给出答案
在当今国际舆论场中,中日关系始终是备受瞩目的焦点话题。其中,不少日本人抛出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侵略中国的国家众多,为何中国人单单对日本怀有如此强烈的怨恨?”为了揭开这个问题的真相,笔者花了整整三天时间查阅资料,将从历史罪行、战后态度以及现实挑衅这三个维度,深入剖析这一现象。
日本侵略暴行:灭种之恶,罄竹难书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野心,可谓由来已久。早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这成为日本对中国近代主权发起的首次重大冲击。战争期间,日军在旅顺犯下了惨绝人寰的“旅顺大屠杀”,短短4天内,就有2万余名中国平民惨遭杀害。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更是让中国陷入了沉重的苦难深渊。日本不仅索取了高达2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还强行霸占了台湾及澎湖列岛,使中国领土主权遭受严重破坏。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侵略行径进一步升级,妄图对中国实施“全面征服”。与列强“以华制华”的间接统治方式不同,日本在东北地区建立了伪满洲国,妄图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军的暴行更是达到了人类文明史上的黑暗顶点。在南京大屠杀中,30万手无寸铁的平民和战俘被残忍杀害,强奸、焚烧、活埋等暴行持续了整整6周,整个南京城沦为人间炼狱。731部队在哈尔滨进行惨无人道的活体实验,无数无辜生命惨遭荼毒。在华北地区,日军推行“三光政策”,无数村庄被夷为平地,数千万民众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与其他列强的侵略行为相比,日本的侵略目的不仅仅是掠夺财富,更是妄图灭绝中华民族。这种灭绝人性的行为,必然遭到全世界的强烈谴责。
日本战后态度:拒不认错,伤口难愈
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而战后日本对历史的态度,却如同在伤口上撒盐,让伤痛难以愈合。作为战败国,日本在“认错”与“翻案”之间反复摇摆,始终没有真正正视自己的侵略历史。
从教科书问题到政客参拜靖国神社,日本“不认账”的闹剧从未停止。1982年,日本文部省审定的教科书将“侵略中国”篡改为“进出中国”,这一公然歪曲历史的行为,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抗议。1998年,日本学者东中野修道出版《南京大屠杀的彻底检证》,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规模,宣称“死亡人数不足千人”,这种荒谬的言论在日本竟然畅销多年,严重误导了日本民众对历史的认识。2015年,日本NHK电视台播出纪录片《南京事件,检验历史的“证言”》,刻意选取存疑的“证言”,淡化日军暴行,中国外交部当即提出严正交涉。2020年,日本众议员杉田水脉在公开场合称“南京大屠杀是捏造的”,这一言论再次引发中国网友的怒斥。2024年8月15日,在日本战败投降80周年纪念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多名日本政客公然参拜靖国神社。这座供奉着14名甲级战犯的神社,早已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日本政客的这一行为,无疑是对历史正义的公然挑衅。
“道歉”的本质,不仅仅是“认错”,更是对历史真相的尊重,对受害国民众情感的尊重。然而,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政府默许教科书淡化侵略历史、政客公开否认战争罪行等行为,都在向世界传递一个危险信号:日本并未真正认识到侵略行为的罪恶,其历史修正主义的阴魂始终不散。
日本现实挑衅:旧伤未愈,又添新痛
如果说历史态度是中日关系中的“旧伤”,那么日本近年来在现实中的不当行为,就是不断揭开伤口的“新动作”。在台湾问题上,日本频频挑衅,严重干涉中国内政。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也是中日关系中不可触碰的“红线”。
日本前首相公然宣称“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妄图将台湾纳入日本的“安全范围”,这种粗暴干涉中国内政的言论,严重破坏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台湾地区政客林佳龙以“私人身份”赴日,与日本右翼政客高市早苗会面,双方就“台海局势”交换意见,其背后传递的“支持台独”的政治信号不言而喻。随后,中国宣布取消农业农村部部长的访日行程,以表达对日本这种错误行径的坚决反对。
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近年来不断强化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将中国列为“最大战略挑战”,在军事上对中国进行围堵和遏制。在“9・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期间,日本政府的行为更是突破了底线。据央视新闻报道,日本政府通过外交渠道向欧洲和亚洲国家施压,“呼吁”各国领导人不要出席中国的阅兵活动,理由竟是“活动过度聚焦历史、反日色彩浓重”。这种公然干涉中国内政、淡化自身战争责任的行为,是对中国人民情感的公然冒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当即表示:“中国纪念抗战胜利,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一立场不容置疑。日方试图干涉中国内政、淡化自身战争责任,只会让国际社会更加看清其历史修正主义的真面目。”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中国举办抗战胜利纪念活动,不是为了“反日”,而是为了提醒世界:侵略战争的代价何其沉重,和平来之不易。日本如果真的希望得到中国民众的谅解,就应该拿出诚意,正视历史、承认错误、停止挑衅,而不是用“为什么只恨日本”这样的问题来回避自身的责任。毕竟,真正的友好,始于对历史的尊重;真正的和解,始于对错误的承认。而这一点,日本至今仍未做到!
下一篇:有两种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