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成语最早见于《左传》。其中记载,齐桓公在春秋时期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借助周天子的名义召集诸侯盟会,从而取代了周天子成为盟主,开始在天下诸侯之间发号施令。这是历史上最早出现“借天子之威以行诸侯之令”的政治操作。
到了东汉末年,曹操则是最著名的实践者。那时,李傕、郭汜祸乱长安,汉献帝刘协仓皇逃出,辗转回到洛阳。彼时,曹操担任兖州牧,在荀彧的劝说下,他主动出兵迎奉汉献帝,将其置于自己控制之下。从此,汉献帝成为曹操手中的傀儡,曹操便借“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步步扩张自己的权力。
在此之后,曹操频频利用汉献帝的诏令来达成自己的政治目的。他凭借天子的名义,成功获得了大量士族的支持,还从东吴、袁绍等地延揽了许多人才。与此同时,他以册封和任命为政治筹码,换取了更多隐性的利益。例如,曹丕承诺加封孙权为吴王,才换来了孙权对其篡汉称帝行为的默许与不干涉。可以说,曹操通过“挟天子”一举,极大地增强了政治资本与话语权。
然而,曹操的敌对势力,尤其是刘备,却并未打出“清君侧”的口号来对抗曹操。原因何在?首先,“清君侧”这个政治旗号本身就带有很大问题。历史上“清君侧”的说法,最早见于《公羊传·定公十三年》,其本意是“驱逐君主身边的奸佞小人”。从表面上看,起兵者讨伐的只是奸臣,而非君主本人。但事实上,天下人都心知肚明:所谓清君侧,实际上就是在反对朝廷,甚至直接挑战皇帝的权威。
历代史事中,凡以“清君侧”为名的举动,几乎都成了篡位的借口。譬如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吴王刘濞打着“诛晁错”的旗号,但实质上是反对“削藩政策”。即便景帝迫于无奈杀了晁错,刘濞仍旧不肯罢兵,可见所谓“清君侧”只是幌子。此后,历代皇帝都明白了这个道理:谁若打出“清君侧”的口号,实则矛头直指皇帝本人。因而,皇帝们往往更加信任所谓的“奸臣”,反倒不会轻信起事者的忠义。
唐玄宗时期,安禄山起兵时同样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声称要讨伐杨国忠。可所有人都清楚,他真正想要的是皇位。李隆基即使仓皇逃亡,也没有立刻抛弃杨国忠。若不是马嵬坡兵变,杨国忠或许还能继续在皇帝身边。元末的孛罗帖木儿也打着类似旗号,结果兵败身亡,甚至落得被元顺帝刺杀的下场。至于明初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更是以“诛齐黄、清君侧”为名,但实质目标是推翻侄子朱允炆,重新掌握天下。由此可见,“清君侧”常常只是反叛的借口,是政治理由中的下下策。
更进一步来说,即便起兵者真的出于忠义,要铲除皇帝身边的奸臣,依旧会让皇帝难堪。因为若你声称要诛杀的,恰恰是皇帝重用之人,那就等于直接质疑皇帝用人不明,暗指他昏庸无能。试问,又有哪一位皇帝能容忍这样的冒犯?在现实操作中,这种口号几乎没有任何加分效果。
具体到汉献帝和曹操的关系,世人皆知汉献帝是傀儡。曹操能被任命为丞相,并非汉献帝的自主决定,皇帝也没有能力将他罢免。在这样的局势下,若刘备高举“清君侧”的旗帜,不仅没有意义,反而等于公然指责汉献帝昏庸,给他再套上一顶无能的帽子。这只会在政治上失分,甚至让自己陷入孤立。
况且,打出“清君侧”的口号意味着彻底与朝廷为敌,必须与所谓的“奸臣”血战到底。问题在于,刘备在曹操崛起的年代,始终没有稳固的根据地,处境极为艰难。他是否愿意贸然成为曹操的死敌?显然不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已经清楚指出:“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不可争锋。”因此,他为刘备制定的战略并非正面对抗,而是韬光养晦、联合孙权、三分天下。
由此可见,刘备之所以不打出“清君侧”的旗号,原因不在于他没有忠心于汉室,而在于这种政治口号不仅无益,反而会为自己招致更大风险。他的“兴复汉室”,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包装与口号,而非真正的战略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