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流传着一个传奇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有诗人以简洁而生动的笔触,写下了这段传奇,将其始末娓娓道来。
故事发生在唐玄宗开元末年,陵州一带的谭叔皮家,迎来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谭宜。刚刚出生的婴儿便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令人震惊的是,他在出生后并没有经历常规的婴儿语言学习过程,却已经能够清晰地说话。人们不禁会心一笑,猜测是否是这个孩子忘记了喝孟婆汤,携带着前世的记忆,才导致他能够在尚未懂得语言的年纪就开始讲话。
然而,奇异的事情并未就此停歇。尽管每个人的成长都有其规律和节奏,然而谭宜的成长却极为不同。岁月流转,时间仿佛在他身上飞快流过。从婴儿到少年,再到成年,他的变化犹如疾风骤雨,令人难以置信。即便年仅数岁,谭宜已经拥有了成年男子的体魄,不仅身高超过六尺,而且鬓角上竟然有了微微的胡须。与其他同龄的孩子相比,他看起来简直就是一位身材健壮的成年男子,而不再是个稚嫩的孩童。
更为惊人的是,谭宜并不需要像普通人一样进食和饮水,而依然能维持生命的正常运作。他的身体似乎拥有某种神秘的力量,使得他能够不受常理束缚。每当他行走时,步伐轻盈迅捷,仿佛脚下生风,即便是奔驰的骏马也无法在他面前保持领先,几乎总能轻松追赶上它。
然而,令所有人更为困惑的是,二十岁左右,谭宜突然消失了。就像人间蒸发一样,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他的失踪令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和不解。根据他以往超凡的表现,大家纷纷猜测他或许真的是一位仙人,无法再在人间停留。
谭宜的消失,使得他的父母无比思念。然而,乡亲们却认为他已成神仙,纷纷为他修建了庙宇,并定期供奉香火,以表示对他的敬仰。人们常常在庙中祭祀,希望得到庇护。
直到唐代宗大历元年丙午月,谭宜忽然回到了故乡。此时的他,衣袍飘逸,头戴绣有云霞图案的冠帽,整个人散发着仙气,宛如天上神仙。众人一见,立即认出这便是当年消失的谭宜。
谭宜与父母见面时,说道:“儿子如今已是一名仙官,不能再在人间久留。父母的思念之情,我深知,但乡亲们为我修建庙宇的举动,实非长久之计。庙宇容易引来妖邪之物,它们借助人们的香火滋养,最终会作乱危害乡民。因此,我希望庙宇能够拆除。同时,在庙基下埋藏着许多黄金,拆除庙宇之后,挖出黄金分给贫困的乡民,以此来帮助他们。”说完,谭宜便腾空而起,消失在众人眼前。
听从谭宜的指示,乡亲们拆除了庙宇,果然在庙基下找到了大量黄金,而挖掘的地方还涌出了一股清澈的泉水。这泉水在任何天气情况下都保持着神奇的稳定性:下雨时,水位不曾上涨;大旱时,水量也未曾减少。乡民们纷纷来到泉水旁祈求,结果发现泉水带来极大的庇佑,所求愿望往往能够灵验。为了纪念这股灵泉,大家把它称作“谭子池”或“天池”。
此事引起了进士周郭藩的关注,他为此写了一首诗,记录了这一段神奇的经历。全诗如下:
澄水一百步,世名谭子池。余诘陵阳叟,此池当因谁?
父老为余说,本郡谭叔皮。开元末年中,生子字阿宜。
坠地便能语,九岁多须眉。不饮亦不食,未尝言渴饥。
十五能行走,快马不能追。二十入山林,一去无还期。
父母忆念深,乡间为立祠。大历元年春,此儿忽来归。
头冠簪凤凰,身着霓裳衣。普遍拯疲俗,丁宁告亲知。
余为神仙官,下界不可祈。恐为妖魅假,不如早平夷。
此有黄金藏,镇在兹庙基。发掘散生聚,可以救贫羸。
金出继灵泉,湛若清琉璃。泓澄表符瑞,水旱无竭时。
言讫辞冲虚,杳霭上玄微。凡情留不得,攀望众号悲。
寻禀神仙诫,彻庙(音烛)开窥。果获无穷宝,均融沾困危。
巨源出岭顶,喷涌世间稀。异境流千古,终年福四维。
这首诗由清代陈梦雷在《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中所记载,讲述了这一神奇故事的各个细节,并深刻反映了当地人对这段传奇的敬仰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