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经济大国之一,俄罗斯的国土面积在全球排名第一,地理位置横跨欧亚大陆,既涵盖了亚洲北部,又占据了欧洲的东部。然而,尽管地处欧洲,严格来说,俄罗斯还是被认为是一个欧洲国家。
然而,这个身处欧洲的国家,却似乎一直难以融入西方国家的“朋友圈”。俄罗斯时常面临西方的孤立和反对,无论是外交上还是在历史上,西方国家对它的排斥似乎从未间断。事实上,回顾近代世界发生的战争,可以明显看出,欧洲各国对俄罗斯的排斥是多么的深刻。虽然西方国家之间也有自己的纷争和内斗,但当涉及到俄罗斯时,它们总是能够迅速统一阵线,齐心协力对抗这个大国。究竟,俄罗斯做了什么,使得西方国家如此对它心生排斥呢?
俄罗斯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包含85个联邦主体,国土与14个国家接壤,展现出其多民族、多文化的特点。从14世纪初开始,莫斯科大公国与周围小国进行合并,逐步壮大,并启动了强势的扩张进程。到了16世纪中期,莫斯科大公国以自己为中心,开始逐步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国。伊凡四世加冕成为沙皇,莫斯科大公国也正式转型为沙皇俄国。
进入18世纪,彼得大帝进一步提升了国家的地位,将国名改为俄罗斯帝国,俄罗斯的国力日益强盛。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推进,20世纪初,俄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政权由此诞生,俄罗斯转型为一个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然而,这种变革并未持续太久,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正式通过了自己的宪法,宣布国家名称为俄罗斯联邦。
在这几百年的历史变迁中,俄罗斯的君主们一直在与周边的欧亚领土进行着激烈的争夺。自13世纪起,蒙古的侵略和统治一直是俄罗斯历史上的痛点,俄罗斯人对蒙古的统治怀有深深的仇恨,一心想着推翻这一压迫。随着沙俄的崛起,俄罗斯终于推翻了蒙古的统治,开始了自己的西向扩张。西方国家对于非白种人的排斥显而易见,尤其是俄罗斯这个被蒙古人混合过基因的民族,自然也不被西方接纳。为了改变这种处境,俄罗斯开始强化自己的国力。
彼得大帝为了向西方证明俄罗斯的崛起,修建了更靠近欧洲的圣彼得堡,象征着俄罗斯的现代化和对欧洲的渴望。同时,彼得大帝学习西方文化,严令国民放弃蒙古遗留下来的传统,比如强制剃去大胡子等。这一切都表明了俄罗斯要从蒙古的阴影中彻底摆脱出来,并向欧洲迈进。
为了证明自己配得上“大帝”这一尊号,彼得大帝大力推动军事发展,并与当时欧洲最强的国家之一——瑞典展开了大北方战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然而,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扩张抱有警惕,认为其具备了侵略意图,因此开始更加警惕俄罗斯的举动。
叶卡捷琳娜大帝继位后,俄罗斯帝国继续进行扩张,尤其是在南方和西方。与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大公国联合,俄罗斯一同瓜分了波兰,获得了白俄罗斯、乌克兰以及立陶宛部分地区的控制权。此外,叶卡捷琳娜还发动了对土耳其的战争,成功将黑海沿岸、克里米亚及库尔兰的一部分地区纳入了自己的版图。这位唯一被冠以“大帝”之名的女皇,在欧洲的扩张行为,不仅加剧了国内的社会矛盾,也令西方国家对她的举动愈发反感。
好在,亚历山大一世成功稳住了局面,并且参与了反法同盟,协助击败了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帝国,成为了欧洲贵族口中的“救世主”。俄罗斯借此机会,逐渐在欧洲成为平衡各方力量的关键角色。然而,尽管俄罗斯的地位在欧洲逐步上升,但其社会制度落后,导致经济和工业的进展滞后,远远赶不上西方的强国。亚历山大二世虽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尤其是农奴改革,但效果并不显著,社会变革也没有带来根本性的改变。
逐渐地,虽然俄罗斯帝国的国力有所下降,但它依然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在东方,俄罗斯也未曾停止扩张的脚步,它通过强迫清政府割地赔款,逼迫中国割让了库页岛南部地区。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俄罗斯也积极参与其中,制造了大量的惨案。若不是日俄战争的失败,俄罗斯或许会继续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侵略。
苏联成立后,俄罗斯并未放弃其向西扩张的野心,借助社会主义的旗号,俄罗斯提出要消灭西方资本主义这一不先进的体制。在近代史上,西方国家几乎始终在联合对抗苏联,尤其是在二战后,西方与苏联的对立愈加激烈。苏联与纳粹德国曾达成协议瓜分波兰,随后强行吞并了芬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等国家。二战结束后,苏联几乎控制了半个欧洲,并在其上驻军。西方国家如何能够容忍一个如苏联般强大的敌人呢?虽然美国的霸权常常干涉他国内政,但苏联也不甘示弱,它同样参与了许多国家的内政干预。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才失去了曾经在欧洲的辉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