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正,原名朱文正,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侄子,朱元璋的大哥朱兴隆的儿子。由于朱兴隆早逝,年幼的朱文正与其母王氏一同投奔了朱元璋。朱元璋深感亲情,将朱文正视如己出,视为亲生儿子一般疼爱。朱文正也不负朱元璋的期望,他勇猛善战,勇敢果断,早年随军渡江时,就成功攻下了集庆路,为朱元璋立下赫赫战功。随着战功的积累,朱文正逐渐得到了更高的职位,最终被任命为枢密院同佥。
枢密院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军事机构,负责掌管全国的军事事务。枢密院的最高领导者为枢密使,而枢密院同佥则是枢密使的副手,具有相当的权力。年轻的朱文正能被任命为枢密院同佥,足见朱元璋对他的信任和宠爱。一次,朱元璋问他:“你希望做什么官?”朱文正答道:“叔父已经得天下,何愁富贵?若是亲戚先受封赏,如何能服众?”听到这些话,朱元璋非常高兴,他认为朱文正眼光独到,胸怀宽广,既有眼前的志向,又具备长远的视野,因此更加喜爱这位侄子。
在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做出决定,改设大都督府,亲自任命朱文正为大都督,负责节制中外军事,掌握实权。这个任命标志着朱元璋对朱文正的高度信任,他希望朱文正通过历练,未来能够挑起更大的责任,成就一番事业。枢密院在明朝的历史上极具重要性,而这一改变,显然是朱元璋出于对朱文正的深切器重。实际上,随着元朝的灭亡,朱元璋逐步废除了枢密院,并代之以大都督府,统一掌控军权。
在平定江西的过程中,陈友谅率领的六十万大军围攻洪都,战况极为紧张,形势岌岌可危。然而,朱文正率领部队坚守八十五天,不仅有效抵挡了敌军的进攻,还多次摧毁了陈友谅的主力。待到朱元璋亲自率军前来增援时,陈友谅见势不妙,便撤退进入鄱阳湖与朱元璋对峙。此时,朱文正的迅速反应再次立下赫赫战功,他切断了敌军的粮道,导致陈友谅军队陷入困境,最终一败涂地。朱文正在这场战斗中的表现,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堪称决定性的一环。
然而,尽管战功卓著,朱文正却在庆功会上未受到应有的赏赐。朱元璋在看到常遇春、廖永忠等将领因功获得丰厚赏赐时,忽视了朱文正,这让朱文正心中产生了不满。他曾经告诫朱元璋,不应先封赏亲戚,这番话或许使得朱元璋有所顾虑,未能给予朱文正应得的荣誉和奖励。朱文正因此心情不畅,甚至对一些部下的过失视而不见,漠视军纪,纵容下属胡作非为。
朱文正的不满很快引起了按察使李饮冰的注意,他上奏朱元璋,称朱文正气焰嚣张、心浮气躁,开始显露出不安定的迹象。朱元璋得知后非常愤怒,立即派使者前去责备朱文正。然而,朱文正心中惧怕,开始暗中想要投靠张士诚。李饮冰再次上奏,称朱文正心怀异志,这让朱元璋更加怒不可遏。朱元璋亲自前往城下,召见朱文正。见面时,朱元璋连连询问:“你到底想做什么?”朱文正被带回京城,准备以谋反罪论处。
朱元璋向来最恨背叛者,但马皇后得知后,心中不忍。毕竟朱文正是自己的亲侄子,马皇后出面劝解,称他性格刚烈,并无大逆不道之心。朱元璋心软了些,决定网开一面,免去朱文正的职务,并将其软禁在桐城。然而,朱文正未能承受这一沉重打击,郁郁寡欢,最终不久后去世。
朱元璋尽管心生怨愤,但他并未忘记朱文正的战功。在朱文正去世后,朱元璋为其年仅八岁的儿子朱守谦封王,任命其为靖江王,派往桂林就藩。这也是朱元璋极少数几次对侄孙辈进行封爵的例子,表明他对朱文正依旧心怀感激,尽管情势复杂,感情与责任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