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正式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然而,刘备的统治并未持续太久,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便在223年病逝,继位的是他的儿子刘禅。刘禅在位期间,蜀汉面临着内忧外患,尽管如此,蜀汉的军事行动仍旧持续到263年。直到这一年,刘禅向曹魏的邓艾投降,蜀汉宣告灭亡。在刘禅的统治下,蜀汉的政治舞台上不断有不同的声音。主战派主张北伐中原,代表人物包括诸葛亮、姜维等;而主和派则倾向于休养生息,避免与曹魏再次开战。
主战派:诸葛亮与众将
诸葛亮无疑是蜀汉主战派的领军人物。自公元228年起,诸葛亮开始了对中原的五次北伐,尽管每次出征都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但由于粮草供给和后勤问题,他未能打破蜀汉与曹魏之间的巨大力量差距。尤其是在公元234年,诸葛亮因病去世,未能见到北伐的最终胜利。
在北伐过程中,魏延与吴懿成为了诸葛亮的重要将领。特别是公元230年的阳溪之战,魏延与吴懿带领蜀军深入敌后,成功击败了曹魏的郭淮和费曜指挥的军队。这一胜利使得魏延与吴懿不仅赢得了战功,还得到了升职的奖励。
马岱作为诸葛亮的另一名重臣,心怀对曹魏的仇恨,尤其是因曹操屠杀了马腾一家。公元235年,在诸葛亮去世后,马岱曾独自率军向曹魏北方发起攻击,然而最终在牛金的指挥下被击败,之后马岱的命运就变得扑朔迷离。
蒋琬与姜维的继承
诸葛亮去世后,蒋琬接过了蜀汉的重担。蒋琬既要恢复国力,也继续保持与曹魏的对抗。蒋琬多次指派姜维进行西进的军事行动,同时还加强了水军的训练,准备通过汉水向魏兴和上庸发起进攻。虽然这一计划未能实施,但蒋琬的积极备战态度为后来的北伐奠定了基础。
在蒋琬与费祎去世后,姜维成为了蜀汉军事的核心人物,展开了更大规模的北伐。姜维收服了夏侯霸,这位原魏将,夏侯霸因曹魏的内乱投降蜀汉,成为姜维坚定的支持者。在朝廷上,姜维还得到了陈祗的全力支持,尤其是在陈祗与谯周的辩论中,陈祗坚定地站在了姜维一方,支持继续北伐。
主和派:费祎与廖化的反对
与主战派的激进相对,主和派则主张休养生息,避免与曹魏发生直接冲突。费祎是主和派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掌权期间,极力限制姜维的军事行动,将其北伐兵力控制在一万以内。费祎曾对姜维劝说:“我们不如丞相聪明,丞相尚且不能统一中原,何况我们呢?不如保国治民,待有能力之人继位,不要寄希望于一场战斗决定生死。”显然,费祎更关注内政的安定与恢复,而非继续北伐。
廖化和张翼这两位武将也是主和派的支持者。廖化在《汉晋春秋》中的言论体现了他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他认为:“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意思是,军事行动如果得不到休整和慎重规划,最终只能自毁。张翼也曾反对姜维频繁发动北伐,他认为蜀汉国力有限,民众劳苦,不宜过度依赖战争来解决问题。
谯周的坚决反对
谯周,作为益州士族的代表,也是蜀汉内部坚定的主和派。他曾在257年与陈祗激烈辩论,反对继续向曹魏宣战。谯周认为,蜀汉长期战争导致百姓疾苦,社会经济已经无法承受更多的战争负担。因此,他在退朝后撰写了《仇国论》,力陈北伐的弊端,指出北伐不仅无法获得胜利,还将加剧国内的困境。
在蜀汉内部,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主战派如诸葛亮、姜维等,尽管多次发动北伐,但始终未能突破曹魏的防线;而主和派则主张稳定内部,恢复国力,以期等待时机。而这场内外夹击的斗争,最终未能为蜀汉带来持久的和平,蜀汉也在263年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