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珍贵的老照片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摄影师是一位来自日本的专业人士。当时,日本的间谍深入中国内地,展开调查工作,详细记录中国的山川地理以及民间风俗。这些摄影师的任务,实际上是为了收集情报。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组照片,便是他们当年在浙江拍摄的记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与百姓生活。
首先,来看看浙江宁波的街头。照片中,行人们步履匆匆,身着各异的服饰。可以看到,一些条件较好的市民头戴瓜皮帽,身穿整洁的短褂,而经济条件差的则仅穿着单薄的单衣。那一瞬间,快门按下,凝固了历史的瞬间。这些人物的衣着与表情,似乎诉说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分化。
再看宁波的一家街头商店,店门上高高挂着“万丰”两个字。商店的外观简单朴素,却又透露出浓浓的地方特色,仿佛一切都停留在那个时代的印象中。
接下来是宁波的某条清澈小河。河水缓缓流过,河边的居民正在洗涤衣物。青石板铺就的道路旁,一只只小船悠悠地漂浮在水面上,几位老百姓正在亭子下聊天、休息。这座小亭子仿佛是这片乡村的社交中心,既是遮蔽烈日的庇护所,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接着,宁波街头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身着长衫的知识分子走得从容而坚定,而一旁拉着人力车的车夫,则显得疲惫不堪。两者的身影形成鲜明对比,透露出当时社会阶层的分化与生活的艰辛。
浙江绍兴郊外的某座园林,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别样的宁静景象。青翠的竹林,池塘中的荷花和静谧的环境,让人感受到一份独特的宁静和雅致。这里仿佛是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再看浙江省宁波的码头,这里十分热闹,船只往来穿梭,货物交易频繁,码头上的人流如织。远处停着一艘大轮船,仿佛预示着一个繁忙的港口与中国内陆对外贸易的开放。
在回顾这些历史照片时,我不禁想起了一部纪录片,名为《走近大凉山》。这部纪录片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画面,讲述了大凉山地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片中记录了那里的恶劣自然环境、渴望改变命运的彝族孩子、搬进新家的彝族妇女、支教的老师,以及刚从浙江打工回来的夫妻。这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展现了中国扶贫攻坚战取得的伟大成就。每次看完这部片子,我都深受触动,感叹如此感人的纪录片竟出自一位日本导演之手。
这位导演竹内亮,曾拍摄了另一部纪录片《长江天地大纪行》。其中有一集讲述了他们在香格里拉遇到的藏族女孩茨姆。茨姆那时只有17岁,抱着小羊和游客合影。纪录片主持人与她聊起外面的世界,激发了她的好奇心。茨姆向往去上海,摄制组便安排她与家人一起到上海游玩。对于茨姆来说,这一趟上海之行充满了“第一次”: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住酒店、第一次体验现代化的设施……这些经历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十年后的2021年,竹内亮导演再次回到香格里拉寻找茨姆。令摄制组惊讶的是,茨姆已经开设了一家现代化的民宿。她从一个青涩的女孩成长为一个成熟、大方、充满笑容的女人。这十年的变化,不仅是茨姆个人的成长,也象征着大凉山地区的变迁。中国扶贫攻坚政策的实施,让香格里拉从基础设施到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段十年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年轻的茨姆曾是那个天真无邪的少女,如今,她已经成为了自信而温暖的女性。这种深刻的变化,不仅仅表现在外在的生活条件上,更是人们观念上的进步。纪录片展现的不仅是茨姆一个人的改变,更是中国大凉山地区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每次观看这些纪录片,我都会被深深感动,忍不住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