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诸葛亮尚隐居在茅庐中,却凭借一席言辞便为之前迷茫的刘备指引了未来的方向,这便是史上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的战略规划简明扼要,第一步是占据荆州,接下来攻取益州,最终统一天下。而关于益州,他特别提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此言一出,足见其对蜀地的重视,认为益州的地理环境天赋独特,适合建国立业。历史上,刘邦曾在项羽的威压下,选择蜀地北部的汉中称王,而这一选择为刘邦最终击败项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在刘邦的成功经验激励下,许多后来的割据政权纷纷选择了蜀地作为根基,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刘备建立的蜀汉。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许多割据政权的寿命短暂,但蜀汉却以其短短的四十三年,成为了割据蜀地政权中的“最长命者”。回顾蜀地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古蜀先民在此建立了古蜀王国。若从汉代算起,东汉初年,由公孙述所建的成家政权可算作蜀地历史上的第一个割据政权。由于王莽末年动荡不安,公孙述乘机自立为蜀王,并在成都建立政权。公孙述的政权并未持续太久,仅存续了十二年便被光武帝刘秀所灭。
在东汉末年,刘焉成为益州牧,深入四川后,他严厉打压地方豪强,稳固了自己的地位,随后与中央政府断绝了联系,实际上成为了益州的“土皇帝”。他的儿子刘璋继位后,继续掌控益州。建安十九年(214),刘备入川,接管了刘璋的政权,完成了蜀地政权的更替。几年后,刘备成功夺取汉中,之后封号汉中王。继而,他自立为帝,建立了蜀汉政权。然而,刘备的命运多舛,他因伐吴失败而病死在白帝城。尽管如此,蜀汉政权在丞相诸葛亮的辅佐下,曾一度展示出对曹魏的挑战,直到诸葛亮去世,蜀汉才彻底衰退,并于263年被魏国所灭。
曹魏灭蜀汉后,短暂的曹魏政权很快被西晋所取代。而随着西晋的衰退,益州的流民领袖李雄崛起,建立了成汉政权。李雄称帝后的成汉政权虽然维持了42年,但依旧未能与蜀汉的历史相提并论。接下来的历史并未给川蜀带来长期稳定的政权。东晋末年,谯纵自立为成都王,建立了谯蜀政权,然而在短短九年后,这个政权被东晋所灭。唐朝末年,西川节度使王建自立为帝,建立前蜀政权,然而,前蜀也仅存续至后唐取而代之。
在后唐灭前蜀后,孟知祥效仿前任,再次建立了后蜀政权。然而,这个政权也仅存续了33年,在北宋的攻灭下彻底覆灭。元朝末年,明玉珍曾自立为大夏政权的帝,并以重庆为都城,而非以成都为中心,这一做法与之前的政权有所不同。最后,明末,张献忠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割据川蜀的政权。
综观这些蜀地割据政权,历史上先后有成家政权、刘焉刘璋政权、蜀汉政权、成汉政权、谯蜀政权、前蜀政权、后蜀政权、大夏政权、大西政权等九个政权。无论哪一个政权,它们的寿命都相对短暂,最长的蜀汉和成汉,亦不过四十余年。对此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蜀地虽然以“天府之国”著称,但其地形复杂,以山地为主,耕地资源有限。在粮食和人口的约束下,这种环境使得这些政权的生存和扩展都面临巨大挑战。其次,蜀地相对封闭,虽易守难攻,但也缺乏主动出击的地理优势。长期的割据政权往往使得地方官员和百姓产生偏安一隅的心理,从而影响政权的稳定与扩展。因此,蜀地的割据政权多半难以突破这一地理与心理上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