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璧山:千躯热血筑防线 万缕纤丝织国需
创始人
2025-10-01 02:01:13
0

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地处重庆近郊的璧山,以一座县城的微薄之力,扛起了大后方的千钧重担。从数千民众用血肉筑起空中防线,到千家万户以织机奏响支援前线的战歌,再到敞开胸怀接纳难民、倾尽所有支援抗战,璧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成为大后方军民共赴国难的生动缩影。

血肉筑垒

民众用血肉之躯筑起空中防线

白市驿机场工程处璧山县民工总队1941年11月下半月各乡镇已做工数及现有民工应补工数清册

1942年6月12日,修筑白市驿战车平行道璧山县民工总队部为路基石方工作完成发给璧山县龙凤乡的证明书

作为战时首都重庆的空中屏障,白市驿机场无疑是抗战时期全国最重要的军事基地之一。正是数万璧山民众用血肉之躯,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筑起了这座关乎抗战全局的空中防线。

1938年11月,为适应战时需要,国民政府决定修建白市驿军用机场,成立机场建筑委员会。根据四川省政府安排,工程任务由永川行政督察区所辖8县共同承担,璧山县奉命组建施工大队,由县长王仕悌担任负责人,征集1500名民工参与施工。这些民工自带扁担、箩筐、锄头、铁锹等工具,连铺床的稻草与御寒的衣被都需自行准备,毫无怨言地奔赴工地。

民工们的劳动与生活条件堪称艰苦卓绝。据当时璧山县政府调查记载,民工住宿“露霜骨寒,虱蚤丛生,目不忍睹”,大多住在临时搭建的草棚中,寒冬腊月无取暖设备,夜晚常被冻醒;三餐更是简陋,十天半月不见油荤,仅以粗粮野菜果腹。即便如此,他们每天的劳动时间仍长达12小时以上,从黎明到日暮,在工地上挥汗如雨,用最原始的工具搬运土石方。因条件过于恶劣,政府不得不实行三个月一次的轮换制度,以保障民工体力。

1939年6月30日,机场按设计要求竣工,但验收时发现未能满足战时功能需要,必须进行扩建。然而第二次征工却遭遇巨大阻力:一方面,前线征兵使得农村青壮年大量减少,劳力极度缺乏;另一方面,日军对重庆及周边重要设施的轰炸日益频繁,机场成为重点目标,民工们常遭日机空袭威胁,不少人因恐惧而逃匿。至1940年2月,仅征集到3000名民工进场,工程被迫中断。四川省政府对荣昌、永川、长寿、大足等四县县长进行处分,而璧山因民工“吃苦耐劳、工作积极”,接下了其他县的工程。

这座由璧山民工用血肉筑成的机场,在抗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它不仅是重庆空中防御的重要支点,也是通过“驼峰航线”运输盟国对华援助物资的关键枢纽,为战时首都的空中安全与物资补给提供了坚实保障。

直至抗战胜利,无数战机从这里起飞迎敌,数十万吨援华物资从这里转运,机场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璧山民众的汗水与热血。

后方保障

支撑战时大后方四分之一军服生产

1944年,璧山民众牵纱情景。

抗战期间,璧山是保障军需物资供应的重要生产基地。当时的璧山,为支援全国抗战胜利,一个小小的县城化不可能为可能,其生产的军服和军鞋占了战时大后方生产量的1/4。

抗日战争爆发后,四川成为抗日战争大后方,璧山因其织布实力雄厚,被国民政府选定为军服生产基地。据1942年四川省建设厅档案,璧山织户1500户,织机6000台,月产军需布7.8万匹(年产93.6万匹),产值3900万元(年产值4.68亿元,当年财政收入仅524万元)。1943年9月,国民政府军政部派少将专员林骥材兼任璧山县第一织布厂厂长,说明了县军需布生产在抗日战争中举足轻重。

1945年,县承织军布、经营布业人员占全县劳力的70%,织机2万台,布厂及织户达5000家,月产布高达40万匹,男女织工5万多人,就业人口20万,是璧山县织布业的鼎盛时期。

县长王槐在给四川省主席张群的报告中陈述,“全县织布厂户,均承织军需署及花纱局布匹,以供给军需民用,年产布匹实占大后方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强,有案可稽,是璧山织工厂户,对国家贡献不为不大,拥护抗战,不为不力。”

当时,以织布业为龙头的璧山经济得到高速发展,辉煌一时。有资料表明,当时璧山生产的军需布年产近500万匹,占大后方(四川省)的四分之一强,全县近70%的人直接或间接以此为生。织布业的繁荣,带动了璧山商业、服务、金融、运输等行业的迅猛发展。

璧山织布业不但为抗日战争提供军服布,直接支援了前方战事,而且对璧山传统农业经济的转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培植了璧山人的创业精神。璧山县1941年至1945年,县财政收入扶摇直上,由171.4万元升至10941万元,主要就是以税收及企业营业收入作为支撑。如1945年这两项收入达7806万元,占财政收入的71%。

璧山县织布业从手工纺纱土织到洋机土织、“东洋”机头、宽幅扯梭布机、铁木脚踩宽幅布机,其间经历了几代织户,特别是有识资本家的引进试制,他们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鼓舞和培植着几代璧山人。造就了像黄和谦、汪代玺、刘仁杰等杰出的实业家、企业家。

家国情怀

凭一城微薄之力接纳数千难民

璧山地处抗日后方,既是交通要道,璧山民众一手送走数万将士奔赴前线,又一手接纳沦陷区几千难民。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璧山县就成立了救济院。1938年又成立了璧山县寒衣劝募委员会、县慈善会、运送难民委员会、赈济委员会,这些机构在收容难民、劝募寒衣,救济灾民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1938年,在城中及成渝、绵渝交通线上的乡镇驻地都设立了难民接转站,仅城中就设立了4个难民招待所。城南乡东岳庙收容200人,城西乡东林寺收容200人,城东龙桂寺收容150人,丹风乡天竺寺收容900人。

1939年上半年,国家赈济会重庆教养院,即第一保育院300余师生迁住城西东林寺。随后,国家赈委直属第五保育院450人迁大路乡何家沟,次年迁宝光寺,收养儿童600多人,有教职工100多人;1939年迁驻璧山八塘乡南华宫的第四保育院,也因宝光寺房子宽敞,于1943年迁入,与第五保育院合并。

难民的涌入,日机轰炸璧山产生的新难民都亟待社会救济,璧山县除了自救外,还在重庆市设立了璧山县空袭紧急救济联合办事处,参加重庆市的救济工作,共救济难民4914人。

大批的难民,无寒衣御冬,璧山县成立了征募寒衣运动委员会,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征募寒衣。1940年1月,童子军团璧山县二三八七团就征募得棉背心2万件,寒衣代金300元,受到童子军总团表彰。

1941年7月,重庆市寒衣征募会分配璧山县寒衣500套,棉被250件。由于全县民众热情捐募,至1942年3月上级令征募寒衣工作结束,全县共征募寒衣6万件。

时光荏苒,硝烟虽早已散去,璧山的抗战记忆却如永不褪色的印记,深深镌刻在历史长卷里。那些用血肉之躯垒起空中防线的民众、纺织机旁日夜忙碌的双手,都在诉说着平凡生命里蕴藏的伟大力量。铭记这段历史,是对那些无名英雄最好的告慰;传承这份记忆,方能让军民同心共赴国难的精神薪火相传。璧山在烽火中书写的担当与奉献,早已融入民族精神的血脉,成为指引我们砥砺前行的永恒力量。

编 辑:白林子

初 审:罗 君

总值班:陈云刚

总编辑:舒

相关内容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北省...
国庆中秋假日期间,全省大部时段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总体利于出行。假...
2025-09-30 13:09:45
购房补贴、定向礼包,多地“...
来源:新京报 恰逢“金九银十”,多地政府推出购房优惠政策,拿出“真...
2025-09-30 13:08:52
十一国庆节长假大家都去哪里...
国庆假期的出行选择早已多元分化,有人奔赴热门地标感受家国氛围,有人...
2025-09-30 13:08:43
景区缺客流数据?票务管理信...
景区经营者常常抱怨:“客流数据太模糊,根本不知道哪天人多、哪天人少...
2025-09-30 13:08:22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主要负责同...
日前,中共中央决定:王伟中同志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委员、常委、书记,...
2025-09-30 13:07:42
四川眉山黑山石组合堆叠 眉...
天然黑山石,这枚大地淬炼的刚毅诗行,以其独特的外在之美、坚韧的内在...
2025-09-30 13:06:57
革命文物丰富了中华文明标识...
章舜粤 战地记者沙飞拍摄的《战斗在古长城》,画面为1938年春守...
2025-09-30 13:06:49
原创 ...
宫女,又称宫人,依据她们的职责和地位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负责...
2025-09-30 13:06:33
原创 ...
十三陵位于北京市的昌平区,自清朝入关后,清政府为了维护与汉人关系,...
2025-09-30 13:06:32

热门资讯

原创 看... 距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正式开启,只剩下最后的筹备时刻。各地以不同...
【历史上的今天】8月25日 历... 8月25日 历史上的今天,历史上的今天大事件 1227年8月25日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逝世,全名孛...
原创 端...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史中,蒙古人无疑是一支极为耀眼的民族。他们起源于亚洲腹地辽阔的草原,靠游牧生活锻炼出...
原创 三... 改写后的版本如下,保留原段落的核心意思,但增加细节描写,使总字数突破400字。 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
原创 刘... 刘备的一生,虽然成就斐然,但却错过了许多重要的能人志士。其中,最令他惋惜的,便是一个连曹操都为之叹服...
原创 刘...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正式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然而,刘备的统治并未持续太久,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便...
原创 岳... 岳飞,这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英雄人物,一生堪称传奇。他不仅是南宋时期杰出的军事将领,而且忠诚于国家,心...
原创 日... 这组珍贵的老照片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摄影师是一位来自日本的专业人士。当时,日本的间谍深入中国内地,...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国际研... 本报北京8月25日电 (记者李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新书发布与国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