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纣后的历史一直是儒家推崇“仁义无双”的典范,尤其在《说苑·武王克殷》一书中得到了极大的美化。然而,仔细考证后,似乎武王的行径远没有历史记载的那么光辉。特别是通过殷墟的考古发现,我们得以窥见一段被掩盖的历史真相——武王的行为也许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暴力和残酷。
首先,值得深思的是,曾经的商朝都城为何会在商周交替时被废弃。商朝的都城位于今天的安阳,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古代城市,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十万。这样一座宏伟的城市,在周武王成功推翻商朝后却被遗弃,令人不解。据史书记载,武王伐纣之后,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为殷地的统治者。然而,武庚叛乱后,周公东征,诛杀了武庚并将殷民强行迁徙。部分民众被分配到卫国,另一些则迁往商丘,建立了宋国。结果,曾经繁华的商朝都城沦为废墟,今称“殷墟”。
对于这座古城的废弃,考古学家认为,殷墟之所以荒废,必定经历过一场无法修复的灾难。那么,究竟是武王伐纣时,还是周公东征时发生了这场灾难呢?从遗址的情况来看,可能是周武王和周公联手导致了这场彻底的毁灭。
其次,殷墟出土的青铜器埋藏地也让人疑惑。青铜器在商朝是珍贵的礼器和财富,理应被精心保管。然而,在殷墟刘家庄北部的发掘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批青铜器,这些青铜器不仅尺寸较大,且大多被严重损毁。尤其是这些青铜器被发现的地点——储存粮食的窖穴与水井,极为反常。考古专家推测,这些青铜器很可能是在商朝都城被周王大军占领时,被殷人迫于无奈弃置在这些地方。显然,周王军队不仅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掠,甚至焚烧了商朝的建筑和文化遗产。
再来看殷墟王陵的情况,商朝的王陵区域本应是圣地,但考古学家惊讶地发现,所有的陵墓都被盗掘了,甚至连贵族的墓葬也未能幸免。通过考古学家的研究,盗墓的时间被确认发生在商周交替之际,这表明盗墓的幕后黑手是周人。显然,周王为了“绝殷祀”,不仅强行剥夺了商朝王族的随葬品,还实施了彻底的墓葬破坏,目的是抹去商朝的遗迹,彻底摧毁商朝的象征。
由此来看,周武王宣扬的“天命”背后,其实充满了暴力与掠夺。根据《逸周书·世俘》记载,武王伐纣时,周人屠杀了18万商人,俘虏33万平民,此外还捕获了大量野生动物,并掠夺了无数财富。这样的行为显然远没有《武王克殷》所描述的“仁义”之举,更接近暴君的暴行。
总结来说,周武王虽然在历史上被称为英雄和贤王,但通过考古发掘的证据来看,他的所作所为可能并不如史书上所描绘的那样高尚。实际上,周武王的暴力行为和掠夺,几乎摧毁了整个商朝的文化遗产。儒家学者的美化可能只是历史胜利者的一种宣传,掩盖了周武王的残暴本质。历史总是由胜者书写,而其中的阴暗面则往往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