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授予了十位杰出将领“大将”军衔。这一军衔在当时仅次于元帅,而自1955年起,至今仅有这十位将领获得了这一殊荣。这些大将包括粟裕、徐海东、陈赓、黄克诚、萧劲光、谭政、张云逸、王树声、罗瑞卿和许光达等,他们在1955年一同被授予“大将”军衔,成为新中国的军事英雄。
这些开国大将的革命经历各不相同,尤其是他们加入中国共产党和投身革命的时间。根据史料,1922年便有两位大将加入党组织,开启了他们的革命生涯。这两位大将分别是萧劲光和陈赓。
萧劲光是一位受过良好军事教育的将领。1921年,他进入了苏联红军学校学习,1927年,他又被组织派往列宁格勒军政学院继续深造,前后接受了两次军事教育。萧劲光深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在实战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逐渐成长为一位非常杰出的军事指挥官。
陈赓则是开国大将中成名最早的一位,他毕业于黄埔军校,身为蒋介石的得意门生,学业优秀,且为校内的“黄埔三杰”之一。作为黄埔军校的杰出学生,他的声名与学校和蒋介石的影响密不可分。在参加革命并参与多个战役后,陈赓的军事才能逐渐显现,被誉为“第六大名将”,在革命队伍中占据重要位置。
1925年,徐海东、许光达和黄克诚三位将领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投入到革命事业之中。徐海东是凭借战斗经历成为的虎将,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军事教育,但他在鄂豫皖根据地表现出色,成为红25军的重要领袖之一。他带领的红25军是独自完成长征的第一支红军部队,毛泽东曾高度评价他为革命的“大功臣”。
许光达则是黄埔军校第五期的毕业生。在一次战斗中受伤后,他被送往苏联治疗,并在此期间深造于列宁学院,错过了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回国继续履行军旅生涯,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黄克诚不仅是军事将领,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后勤专家。年轻时,他在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接受了较好的文化教育,并在此时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参与了爱国学生运动。1925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黄克诚提出的进军东北战略思想,成为了革命时期的重要战略思想之一,战后他在政治和后勤方面也做出了极大贡献,曾在1952年担任总后勤部部长,全面主持全军后勤工作。
1926年,张云逸和王树声两位将领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张云逸早年积极参与了革命活动,他曾加入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并参与了广州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等革命事件。1926年加入党后,他领导了百色起义,创建了红七军,成为了这一部队的军长,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佼佼者。
王树声同样是一位在战斗中成长的将领,他参与了麻城暴动和黄麻起义,并且作为红四方面军的重要代表之一,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
1927年,粟裕和谭政这两位开国大将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虽然他们在同一年入党,但他们的革命职责却截然不同。粟裕专注于军事指挥,成为一位专业的军事指挥官;而谭政则主要负责政工工作,擅长在政治工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粟裕的军事才能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的军事战略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评价,毛主席曾称粟裕能指挥60万大军作战。粟裕不仅以战略眼光见长,他的作战指挥也被林彪称为“神仙仗”,刘伯承将军也称赞他“智深勇沉”,在战斗中屡屡获得胜利,堪称军中奇才。
这些开国大将的经历,不仅展现了他们卓越的军事才能,还证明了他们在革命斗争中的坚定信念和对国家的忠诚。每一位大将的成长轨迹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们的奉献与牺牲,成就了新中国的辉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