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这让无数人感到惋惜。与此同时,人们也难免产生疑问:如果诸葛亮当时选择不北伐,而是专心深耕巴蜀、积蓄力量,蜀汉的命运会有怎样的不同?如果诸葛亮没有北伐,是否能够避免蜀汉的灭亡,甚至一统天下呢?
然而,若诸葛亮放弃北伐,专注于蜀地的治理和发展,蜀国势必会面临四个严重的后果,而这些后果是蜀国无法承受的。
第一个严重后果:人心散尽
蜀汉之所以能够成立并维持强大的战斗力,背后有着共同的目标——匡扶汉室。这个目标将人们团结在一起,为了实现统一而努力。当这个目标逐渐模糊时,国家的凝聚力就会崩溃。若诸葛亮决定不北伐,而是选择稳固巴蜀的经济和政治,蜀国的人民很可能会失去继续战斗的动力。蜀汉末期,尽管军队依然强悍,但许多人已经对战争感到疲倦,尤其是那些长期参与战争的将士和百姓,心中早已不再坚定。曹魏的将领们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司马昭意识到蜀汉的根基已经动摇,人心丧失了,于是他决意发动北伐,一举灭掉蜀汉。人心是国家兴亡的根本,如果诸葛亮选择停战不北伐,那么蜀汉的团结力将会逐渐瓦解,最终无法抵挡外敌的入侵。
第二个严重后果:权力斗争加剧
蜀汉的建立本身就充满了复杂的政治斗争。刘备起初以荆州为根据地,后从东吴取得益州,始终未能真正平息内部的矛盾。在蜀汉的体制中,益州本土派与外来势力的矛盾一直存在。诸葛亮的北伐,事实上也起到了压制本土派势力的作用,让他们将精力集中在战场上,减少了内部的权力斗争。如果诸葛亮选择放弃北伐,益州本土派将会重新获得更多的空间,转而对诸葛亮进行内斗。即便诸葛亮有能力压制这些势力,但持续的内部争斗将使得蜀汉的国力大为削弱,最终陷入政治动荡,走向灭亡。
第三个严重后果:魏蜀国力差距拉大
初时,蜀汉的国力约为曹魏的五分之一,双方的差距约为40。然而,如果诸葛亮放弃北伐,专注于巴蜀的内部发展,蜀汉的国力虽然能有一定的提升,但曹魏也不会停滞不前。十年之后,魏国的国力可能飙升至100,而蜀汉的国力则可能增长至20,这意味着双方的国力差距将从40扩大到80。随着时间的推移,蜀汉与曹魏之间的差距只会愈加拉大,蜀国根本无法与魏国抗衡,最终注定会被吞并。因此,诸葛亮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而北伐正是蜀汉应对魏国崛起的唯一方式。
第四个严重后果:蜀军缺乏实战,战斗力下降
蜀汉在初期就失去了大量的精锐部队,尤其是荆州的失守和夷陵之战的惨败,直接导致了蜀汉军队战力的严重削弱。如果诸葛亮没有北伐,蜀汉将无法通过实战来锤炼军队,士兵们的战斗能力将不断退化。没有战争的磨砺,蜀军的士气和战斗力必然会下降,面对日益强大的魏国和东吴,蜀汉将毫无抵抗能力。一旦魏吴联合对蜀汉发起进攻,缺乏实战经验的蜀军根本无法抵挡。如此一来,蜀汉的灭亡便是必然的。
结语
如果诸葛亮选择不北伐,而是专心养精蓄锐,蜀国必定会面临四个无法承受的严重后果:一是蜀汉人心散尽,国家凝聚力崩溃;二是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导致国家内乱;三是魏蜀国力差距不断拉大,蜀汉难以与魏国抗衡;四是蜀军缺乏实战,战斗力下降,无法应对外敌的侵袭。任何一个后果的发生,都可能导致蜀汉的灭亡,因此,诸葛亮别无选择,只能继续北伐,拼尽全力为蜀汉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