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章 为何东渡?
公元 8 世纪的东亚,唐王朝如日中天,奈良日本则处于“唐风化”关键期。733 年(日本天平五年),日本遣唐使团中的留学僧荣睿、普照奉命入唐,目的只有一个——请回一位能够“正范毗尼”的授戒大师。742 年,他们在扬州大明寺见到了 54 岁的律学泰斗鉴真(688—763)。面对“日本国太远,沧海浩淼,百无一至”的畏难之声,鉴真慨然曰:“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一言既出,此后 12 年,六次扬帆,五次折戟,第六次才踏上扶桑之土。以下,按时间轴与主题域,对鉴真东渡的全过程作一次“显微镜”式的追踪与解读。
第一篇 六次东渡编年史
(742—754)
第一次 742 年冬 扬州既济寺造船事件
· 规模:鉴真及弟子 21 人 + 日本僧 4 人 + 工匠 85 人
· 事件:弟子道航与高丽僧如海口角,如海诬告“勾结海盗”;淮南采访使班景倩扣押船只、遣散日僧
· 结果:船未出江即夭折,史称“既济之败”。
第二次 744 年 1 月 狼沟浦触礁
· 新船:买下一条退役“军舟”,装载粮食 300 石、淡水产 30 缸、药材 50 余种
· 路线:扬州—长江口—狼沟浦(今上海长兴岛北)
· 灾难:离岸仅 2 日即遇东北风,触礁碎船,“水至腰间,冬寒甚苦”
· 余波:漂流 5 日至舟山群岛,转赴明州阿育王寺休整,第二次东渡结束。
第三次 744 年 8 月 福州“潜航”被截
· 策略:鉴真假称“往天台山国清寺讲律”,暗募水手 18 人、船 2 艘
· 泄密:弟子灵佑忧师安危,具状告官;采访使立即遣兵“防护十重”押回扬州
· 结果:鉴真软禁龙兴寺 3 年,第三次未遂。
第四次 748 年 6 月 蛇海、鱼海、鸟海
· 规模:17 僧 + 工匠 85 人 + 水手 35 人
· 路线:扬州—长江—狼山—舟山—东海
· 灾难:连续 14 日台风,船被吹至海南岛振州(今三亚崖城);日僧荣睿病逝,鉴真暑热失明
· 回程:逆珠江—桂林—广州—大庾岭—江西—扬州,历时 3 年,第五次失败。
第五次 751 年 再试无果
· 状态:66 岁、双目已盲,弟子祥彦又殁,士气最低
· 阻力:唐廷因海盗猖獗,严禁民间出海
· 结果:连船只亦无法购得,计划胎死腹中。
第六次 753 年 11 月 “遣唐使船”暗渡
· 背景:日本第十次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抵扬州,密邀鉴真
· 规模:
唐 方:鉴真 + 弟子 14 人
日本方:使团 4 船 200 余人
随 船:经卷 35 种 850 余卷、舍利 3000 粒、药材 1000 余斤、金字《华严经》 80 卷、王羲之真迹 1 卷、唐代宫廷乐工 4 人
· 路线:
11 月 16 日扬州启航→12 月 6 日冲绳北→12 月 20 日萨摩阿多郡秋妻屋浦(今鹿儿岛南)→次年 2 月 4 日抵难波(大阪)→2 月 14 日入奈良
· 结果:754 年 2 月 4 日,鉴真踏上日本国土,东渡终告成功。
第二篇 东渡航线与航海技术
季风利用:鉴真船队严格遵循“东北季风去,西南季风返”的东亚季风规律,第六次恰乘 11 月北风南渡。
船只结构:遣唐使船为 20 丈(约 60 米)福船,双层甲板,水密隔舱 12 舱,可载 150—200 人,抗风能力较普通商船高 40%。
导航技术:除牵星术(观北斗、南斗)、水浮指南针外,日僧普照记录“以鸡骨占卜风色”,实为早期海洋气象观测。
医药配备:鉴真船带“海上急救方” 76 首,含青木香治瘴疟、高良姜止呕吐、紫苏解鱼腥毒,均载于《鉴真上人秘方》。
第三篇 登陆日本后的十年弘法
(754—763)
第一章 政治与宗教场域
· 754 年 4 月,奈良东大寺卢舍那大佛殿前筑“唐式戒坛”,鉴真为圣武太上皇、光明皇太后、孝谦天皇及 440 名沙弥授菩萨戒,日本首次具备正统三师七证授戒体制。
· 756 年 5 月,孝谦天皇任命鉴真为“大僧都”,统辖全国僧尼,日本佛教自此脱离“私度”时代。
· 758 年 8 月,淳仁天皇赐号“大和上”,专司“僧纲授戒”,退居唐禅院,开始筹建唐招提寺。
第二章 唐招提寺的营建
· 759 年 8 月 21 日,诏赐奈良右京五条一坊为寺地;鉴真亲自“按唐长安光宅寺”规制绘图,遣唐使团工匠与本地“斑鸠工”协力营建。
· 布局:金堂(大佛殿)、讲堂、藏经楼、钟鼓楼、僧房、食堂、浴室、病坊,共 400 余楹,占地 7 万 5 千坪。
· 技术:斗拱出四跳,歇山顶,鸱尾高 2 米,金铜瓦葺,榫卯无钉;金堂现存为世界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之一。
· 竣工:761 年 8 月,孝谦天皇亲题“唐招提寺”榜额,至今悬于三门。
第三章 医药与慈善
· 鉴真携《黄帝内经太素》《千金方》《唐本草》等 300 余卷,结合印度医方、南海香药,传授合药 36 方,被尊为“日本汉方医学始祖”。
· 设“悲田院”于寺侧,收容麻风、癞疾患者 200 余人,每日施粥、汤药,开日本公共医疗之先河。
· 制药:亲手栽培唐芍药、牡丹、黄连、大黄,至今唐招提寺药园仍有“鉴真药圃”。
第四章 艺术与教育
· 雕塑:率弟子塑造干漆夹苎“鉴真坐像”(763 年),高 80.1 厘米,是日本最古老的肖像雕塑国宝。
· 书法:传授王羲之、王献之真迹临摹法,弟子忍基、善议成为奈良时代“唐样书道”领袖。
· 教育:唐招提寺设“律学院”,课程含梵语、汉语、戒律、声明、因明,培养学僧 400 余人,其中义真、如宝后成日本律宗第二代、第三代祖师。
第四篇 文化互鉴与制度移植
戒律系统:以《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为蓝本,制定《僧尼令》 27 条,纳入日本《养老律令》。
僧官制度:仿唐“左右街僧录司”,设“僧纲所”,置僧正、僧都、律师三级,律宗自此凌驾奈良六宗之上。
汉字普及:鉴真携经卷 850 卷,悉用汉字,迫使日本朝廷在太学寮增设“音博士” 2 员,教授汉语唐音,为平安时代“汉风文化”奠基。
茶道远源:鉴真随船带“碾茶法”及越窑青瓷茶具,奈良正仓院现存“唐茶碗”即其遗品,被视作日本抹茶道的先声。
第五篇 东渡的挫折学——为何六次才成?
官方阻力:唐廷闭关政策与海盗猖獗,地方官“防海”职责所在。
自然阻力:东海台风周期 7—9 月,鉴真第二、四、五次均撞此窗口。
人事阻力:弟子畏难、内部不和、告密事件频发。
生理阻力:55—66 岁间的衰老、失明、丧徒,多重打击下“心力交瘁而不退”。
转机:753 年遣唐使团“官方身份 + 官方船只”一举解决前四重阻力,说明“个人愿力”须与“国家需求”共振,方能成就跨文化伟业。
第六篇 千年回响——从奈良到世界遗产
· 779 年,日人淡海三船撰《唐大和上东征传》,为最早以汉文书写的外国传记之一。
· 1894 年,东京帝大以“唐招提寺金堂”为蓝本,建造“赤坂离宫”,开日本近代唐样复兴之端。
· 1998 年,“古都奈良的文物”登录世界遗产,唐招提寺金堂、鉴真坐像为核心资产。
· 2021 年,京都国立博物馆举办“鉴真与戒律”大展,“鉴真坐像”时隔 45 年再度出寺,吸引 32 万观众。
· 2023 年,扬州大明寺与日本唐招提寺缔结“友好寺院”,共同启动“鉴真航线”海上实景体验项目,用数字航海还原 753 年航线。
鉴真精神:跨越千年的文化启示
愿力大于阻力:六次失败而不改初心,是个人信念与时代机遇的合奏。
制度高于个人:他将大唐律制、医药、建筑整体移植,说明文化传播须“软硬兼施”。
交流优于隔绝:鉴真之后,中日官方断交 900 年,但民间僧侣、商旅、文人往来不绝,正源于“鉴真记忆”的情感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