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讲求不扰民、政令简。而孔子对子路论政,强调“为民先导,持之以恒”——为政先以身作则化民为善,再不辞辛劳、持之以恒。这一理念,在诸葛亮的人生中,得到深刻践行 。
诸葛亮,琅琊阳都人,幼失怙恃,依叔父诸葛玄。诸葛玄去世后,他隐居隆中耕种,自比管、乐,得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他献“天下三分之计”,从此忠心辅佐。他整顿户籍、治理益州执法严明,面对法正宽刑建议,他据蜀地实情坚持严法,获认可 。
刘备托孤,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封武乡侯总揽政务,复吴邦交、南征平叛、七擒孟获,又北伐曹魏,出师表尽显忠忱。第五次伐魏,他屯兵五丈原,因积劳成疾,病逝军中,为兴复汉室耗尽心血 。
诸葛亮一生,以行动诠释“为民先导,持之以恒”。他虽事必躬亲致劳瘁,但其精神契合孔子为政之道。不过,为政也需“修己以敬,无为而治”,把握好亲为与放权的平衡,这是对“为民先导,持之以恒”的完善,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为政智慧,值得后世深思与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