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出身于西北凉州,自幼性格豪放,喜好与羌人往来,凭借豪侠之名逐渐在地方崭露头角。后来他受到司徒袁隗的征召,开始正式踏入仕途,历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在这段时期,他积极参与镇压黄巾起义以及平定凉州之乱,因战功而逐渐获得朝廷的重视。中平六年(189年),大将军何进和司隶校尉袁绍暗中召董卓入京,希望借其兵力铲除宦官势力。董卓率军进京后,形势突变,洛阳城内爆发混乱,他在北邙山护驾立下大功,并趁机笼络吕布,杀掉了丁原,很快掌控了京畿周边两股强大的兵力。此后,他废掉少帝刘辩,另立献帝刘协,并很快毒杀少帝和何太后,将朝政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篡权之后,董卓大肆扩展权势,广布亲信,穿戴服饰几乎与天子无异,先后担任太师、相国,被封为郿侯,权势熏天。然而,他的跋扈和专横很快引发群雄不满。初平元年(190年),关东诸侯发起联合讨伐,董卓被迫挟持献帝迁都长安,洛阳被焚毁,百姓苦不堪言。初平二年(191年),他在与孙坚交锋中败退,势力逐渐衰弱。最终,司徒王允设计离间计,使其心腹吕布倒戈,在长安亲手弑杀了董卓,全族亦随之灭亡。由此引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同样是挟持天子,为什么董卓失败,而曹操却能成功?
首先,董卓的致命错误在于废立皇帝并毒杀少帝刘辩。他这种行为直接触犯了天下士族与群雄的底线。刘辩虽年幼不能掌权,但毕竟是正统皇帝,董卓贸然篡位,公然践踏名分,引发群雄公愤。相比之下,曹操虽然挟持汉献帝,但始终保留了其皇帝身份,从未贸然废立,这使他在名义上仍能打着“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旗号,不至于遭到群起而攻之。
其次,董卓入主洛阳后用人失当。他在分封权力时草率任命,不是重用自身部将,而是委任韩馥、刘岱、孔伷、张邈、刘表等名士镇守地方。然而这些人并未对他效忠,有的甚至转而投向关东联军。更甚者,他封赏袁绍、袁术等人,反而让对手坐大。相较而言,曹操则极为谨慎,他善于笼络宗族将领和有功之臣,不论是夏侯氏宗族还是张辽、乐进等名将,皆对其忠心耿耿,形成了坚固的班底。
第三,董卓个人缺乏远见和进取心。在迁都长安后,他几乎放弃了主动进取的战略,只是消极抵御关东联军的攻势。《三国志》记载他自称“事成则雄据天下,不成亦可自保终老”,可见其志向并不长远。曹操则不同,他始终保持雄心壮志,即使年老体衰仍亲自领兵作战,不断扩张势力。这种差距,决定了两人在历史中的结局截然不同。
最后,董卓与士族的关系也造成了失败。汉末政权依赖察举制选官,士族门阀握有举荐权力。董卓在起初倚重名士,却因屡遭背叛而逐渐疏远士族,转而任人唯亲,严重削弱了自身统治根基。曹操则在此方面灵活应对,他虽压制士族,但并未与之完全决裂,而是通过“唯才是举”的政策广揽贤才,吸纳士人出仕,为其政权提供了坚实的智力与政治支持。
综上所述,董卓的失败,既源于他在政治上的短视和暴行,也来自战略上的保守与用人上的失误;而曹操之所以能成功,则在于他巧妙维持了皇权的名义、善于用人、富有远见,并始终怀抱进取之心。这些差别,正是两人结局截然相反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