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古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生动地描述了人生的无常与变迁,曾经风光无限的名人,往往在岁月的洗礼下可能一朝失势,沦落至街头。清朝灭亡的那段历史中,许多八旗子弟失去了昔日的荣耀与生活来源,面临经济困境,不得不将祖传的产业典当变卖以求生存。然而,在逆境中也有一些志存高远的人选择自立自强,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其中之一就是溥仪的妹妹爱新觉罗·韫颖。
韫颖于1913年诞生在历史悠久的北京紫禁城,她是前清摄政王载沣的第三个女儿,同时也是溥仪的三妹妹,宫内的人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三格格”。由于她与溥仪同为父母所生,兄弟之间的感情十分深厚,溥仪甚至特别为她取了一个号,名为“秉颢”。在20世纪初,随着冯玉祥发动的那场北京政变,溥仪被迫离开了他自小生长的宫殿,随后迁居天津的张园。韫颖并没有选择留在紫禁城中,反而跟随溥仪一同来到天津,兄妹俩的关系愈发亲密,他们一起打网球,学习日语,共同度过了一段温馨的时光。
当韫颖19岁的时候,溥仪亲自为她物色了良配,安排她与前清大臣荣源的二儿子、皇后婉容的弟弟润麒成婚。在溥仪被日本人带到东北后,韫颖与润麒在长春举行了婚礼,幸福的日子似乎即将展开。然而,仅仅一个月后,润麒便被溥仪派往日本学习军事,韫颖也随夫而去,开始了她在异国的生活。初到日本时,韫颖感受到了一种无法逃避的压迫感,日本皇室对她的关注让她倍感无奈,甚至被授予了一个妇女会名誉会长的名号,而裕仁天皇的弟媳特邀她前去教授中文。这样的待遇在表面上看似光鲜,实际上却让她的内心倍感孤寂。
在日本的日子里,韫颖感到窒息,想念家乡的生活,她常常给溥仪写信,向他倾诉自己的烦恼。溥仪十分珍惜这段兄妹情谊,竟将这些信件整理成册,作为彼此感情的见证。1933年,韫颖借回国探亲之机,机智地选择了逃回中国,决心再也不踏上日本的土地。而她的丈夫润麒在不久后回到伪满洲国,担任高等军事学校的中校教官。随着1945年日本的投降,韫颖随伪满皇室逃到大栗子沟,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苏联红军接管东北,韫颖的丈夫下落不明,令她倍感忧虑。
为了能够找到丈夫的下落,韫颖带着三个孩子回到北京,与婆婆共同生活。然而,润麒在北京已没有任何产业,家庭的生活五味杂陈,艰难困苦成为了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1951年,韫颖的父亲和婆婆相继去世,她继承了一些微薄的财产,靠着几间旧房子租金苦苦维持生计。1954年,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章士钊与朋友逛旧书摊时,偶然发现了韫颖写给溥仪的信件。章士钊看出了韫颖的才华,于是找来了韫颖的叔叔载涛,询问她目前的生活情况。载涛带着章士钊来到街头,指向正在街边卖香烟的韫颖,感慨道:“看,那就是她。”章士钊对这样一位杰出人才的落魄感到惋惜,随即请求韫颖写一份自述,以便转交给毛主席,让她的才华能够重新被世人所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