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战国的漫长岁月里,国家的名分多以“国”来称呼各个封建的侯国。彼时各地诸侯势力日渐壮大,国家的实力与疆域的变动也带来称谓的起伏。直到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官方的称谓才转为以“朝”来指称统一的中央政权。之所以沿用至今的“朝”,从秦朝到清朝几乎成为主流的政治用语,是因为它强调的是一个统一的朝廷与政局,而不仅仅是一个疆域。于是世人便会问:既然历史上早已存在“国”,为何后来的王朝要用“朝”来称呼国家,而不是一以贯之地沿用“国”呢?
要把这两词的意义对比清楚,先要理解古代的“国”与现代意义上的“国”并不完全一样。今天我们说的“国家”通常指一个具有完整主权的主权实体,而在周朝的封建体制中,“国”指的是被分封的诸侯国。天子掌握至高无上的天命与权力,嫡长子可承袭王位,其他诸侯则分封在各自的封地。虽然这些“国”的规模往往不大,经济、军事实力也各有强弱,但它们都拥有自己的君主、臣民、礼仪制度和相对独立的行政机构,形成一个交错并存的政治网络。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封建分封逐步归于历史。此时,“朝”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统一的政治实体的标志性称谓,强调对天下的治理能力与统一政令的执行力。要被称作“朝”,往往意味着你已经具备统御天下的实力,以及对广阔土地的控制能力。与此同时,边远地区的诸侯国、附属国以及一些小邦,仍然以“国”来记述各自的封地与治理单位,只是在大一统的框架下,“国”已经不再等同于一个独立的中央政权。换句话说,“朝”指向制度层面的统治核心,而“国”则指分布在四方的封邑实体。
从历史的结构看,古代的国家组织极为复杂,既有“朝”的核心政权,也存在若干附属国和众多小国共同构成的政治网络。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文献所说的“朝”,并非指某一个具体的朝代,而是一种统治机构的称谓,代表着一个国家级的政权组织。与之相对,“朝代”这个词则是后来学者为了方便描述历史而创造的概念,用来区分一个王朝的世系与治国阶段;也就是说,朝代强调的是时间上的连续与皇权的世系延续,而“朝”强调的是权力的组织形式与地理上的治理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