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甲申之变发生时,时任大明辽东总兵吴三桂一举成为历史的中心人物。这一事件发生在内有大顺军迅速占领京师、外有清军虎视眈眈的危急时刻,吴三桂凭借手下五万精锐的关宁雄军,瞬间在天下的权力博弈中成为决定性的人物。无论是在中原的动荡,还是北方的压迫,吴三桂都深刻影响了国家的命运。最终,他选择了投降清朝,使得八旗军轻松打入中原腹地,而原本志在开创大顺基业的李自成,则在与清吴联军的战斗中接连败北,最终走向灭亡。
然而,吴三桂的罪行远非仅此一桩。首先,他带领清军南下,攻破关隘,最终抓捕并处决了永历帝。随后,他又起兵反叛,助乱全国,给中原带来了更多的灾难。朝鲜的史书记载,吴三桂的罪行甚至超过了李自成,称他为“天下万世之逆贼”,历史也将他永远钉在了耻辱的柱子上。诗人吴伟业的名句“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更加生动地描绘了吴三桂投降清朝、放清军入关这一历史背叛的丑陋面目。
然而,近代的历史研究揭示了令人震惊的新证据,表明吴三桂并非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谋,而仅仅是执行者。真正策划这一切的人,深藏在历史的阴影中,这个人便是佘一元。清朝的官方记载将佘一元描述为一名名不见经传的官员,任职礼部仪制司郎中,并主编了《山海关志》一书。但经过近代学者对地方史料的整理,特别是在秦皇岛发现的新证据,揭示了佘一元还担任山海关士绅的首领一职。
根据《关门举义诸公记》的记载,当吴三桂接到入援的命令时,他带领的军队仅五万人,却声称有十五万。当他得知京城已经沦陷时,急忙赶到山海关,召集当地士绅商议。值得注意的是,吴三桂这位指挥大军的总兵,居然会寻求地方士绅的帮助。这一奇怪的举动反映出当时的吴三桂已经陷入困境:他缺乏充足的军需,亦没有外援支持,必须依赖地方士绅的资源与支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佘一元领导的山海关士绅提出了两个关键的建议:一是请求清军进入中原,二是缓慢对待李自成的进军,为清军的入关争取时间。
为确保这一计划的顺利实施,佘一元和他的伙伴们分工明确,六名士绅南下诱骗李自成“缓兵”,而佘一元等五人则迎接了多尔衮的到来。吴三桂在权衡之后,决定接受士绅的建议,最终导致了清军的入关与李自成的败退。4月21日,李自成指挥六万大军抵达山海关并展开激战,眼看胜利在望,但到了次日早晨,清军却已兵临山海关城下。到4月23日清晨,清军大举进入山海关,李自成在未能料到清军的迅速介入后,只能匆忙撤退,最终败退回京。
李自成的败北,归根结底是因为他未能预见到清军的入关行动,且进军步伐缓慢。如果他能在几天前便发动进攻,占领山海关,那么历史的走向或许会有所不同。李自成的迟疑正中山海关士绅的下怀,他们成功地拖延了他的进攻,直到清军的大军已经深入。
虽然佘一元等山海关士绅促成了改变明清历史走向的山海关之变,但佘一元本人在编写《山海关志》时,居然完全没有提及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直到200多年后,程印古的九世侄程儒珍在整理家族旧资料时,才揭示了这些尘封的历史秘密。可以说,山海关士绅的主导作用不仅是明朝末年主流态度的体现,也说明了在历史的潮流中,许多关键人物的角色和责任往往被遗忘或隐瞒。
这场历史变局,最终不仅仅是清朝的胜利,更是一个充满政治算计与背叛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