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开始着手平定江东,历经艰难的战斗和战略布局,真正奠定了东吴的根基。回溯到公元195年左右(或前194年,袁术归还孙策一千余名部下,并将孙策父亲孙坚的旧部交给了他),孙策渡江开始征伐刘尧,标志着江东的征服战役正式拉开序幕。至公元200年,他成功平定了吴县、会稽、丹阳、豫章、庐陵以及庐江等六个重要县域,整个过程持续了六年。这段时间里,孙策凭借几千人的力量,一步步从一个相对较弱的势力发展成为横扫江东的强大力量。随着他战功的累积,江东的人才济济,逐渐吸引了无数英雄豪杰的投奔。
在这些投奔而来的豪杰中,最为突出的当属两位都督、四位名臣以及七位将军(孙策父亲孙坚的旧部如程朴、黄盖、韩当、朱植等人,以及孙氏宗室如孙贲等人不计入此列)。其中的两位都督,周瑜与吕蒙,堪称东吴的中流砥柱。周瑜从小与孙策结下深厚的友谊,孙策起兵渡江时,周瑜便投身其中,成为了孙策最得力的助手。孙策英勇遇刺身亡后,周瑜凭借出色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领导能力,成为了孙权稳定江东统治的重要人物,虽然英年早逝,未能见证赤壁之战的伟大胜利。吕蒙则是一个典型的才俊,年轻时便投奔孙策,并在邓当去世后迅速接替了司马的位置,指挥原邓当部下,成为江东一方的中坚力量。孙策死后,吕蒙被孙权重用,逐渐晋升为心腹大将。鲁肃虽与孙策有过交情,但更多是在孙策去世后才全力支持孙权的稳固统治,因此不被列为孙策时期的重要人物。
在孙策的江东征战中,四位名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张昭、张弘这两位才子。周瑜极力推荐了这两位士人,孙策亲自上门邀请他们投身江东,最终这两位分别在文官与武将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张昭和周瑜无疑是孙策阵营中最为重要的两位智将,二人在孙策死后,承担起了辅佐孙权的重任,稳住了江东政权的根基。而于凡,原为会稽太守王朗麾下的名将,因毒舌而有了“东吴毒舌”的称号。孙权最终因其过于尖锐的言辞将他流放至交州。陆番虽然并非孙策直接招揽的人才,但在孙坚死后,孙策失去了依靠,因此与袁术有过一段短暂的合作,正是在这一时期,陆番得以加入孙策麾下,并在后续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最终成为东吴的重要重臣之一。孙权甚至称其为东汉开国名将吴汉的继任者,赋予他极高的评价。
在江东将领中,最为著名的七虎将无疑是太史慈、姜钦、周泰、陈武、董惜、凌操、何其等人。太史慈,原是扬州刺史刘尧麾下的猛将,在刘尧战败后,他投降孙策,并迅速崭露头角,成为江东的重要军事支柱。可惜他英年早逝,未能参与赤壁之战。姜钦、周泰、陈武、董惜则是江东十二虎将中的四位,彼此间互有关系,其中蒋勤尤为突出。凌操是凌统的父亲,虽未能成为孙策麾下的重要人物,但他同样是江东将领中的一员猛将。何其则是一个曾被低估的军事天才,在东吴山越叛乱期间,何其凭借精湛的指挥能力镇压了叛乱,保证了江东地区的稳定,成为了孙策在江东强有力的支持者之一。
这些人物的出现和孙策的招揽,帮助东吴在早期迅速崛起,为后来的赤壁之战以及东吴的长久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