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这个因《三国演义》及民间艺术而广为人知的武将,始终被认为是三国时期的“第一猛将”。然而,历史中的吕布形象却并不光彩,甚至因多次背叛而被称作“三姓家奴”。他的名声,因他频繁地背离曾经的盟友和保护者,而显得尤为恶劣。吕布不仅坑害了董卓,还间接造成了其他诸侯的悲剧,足见其为人之险恶。 一、丁原
丁原是一个粗犷且勇猛的武将,擅长骑射,且个性直率。中平五年(188年),丁原被任命为并州刺史和骑都尉,开始屯兵于河内郡。作为并州的统治者,丁原亲近并栽培了吕布,还将张杨、张辽等能臣推荐给京城担任重要职务。在中平六年(189年),随着汉灵帝的去世,丁原响应大将军何进的号召,带兵进入洛阳,被授予武猛都尉。丁原与何进等人联合计划除掉十常侍,然而事情败露,何进被宦官暗杀,丁原则成为了执金吾。不久后,董卓率军进驻洛阳,收买了吕布,最终在背叛丁原后将其杀害,吞并了丁原的部队。尽管丁原曾厚待吕布,但吕布因贪欲最终投向了董卓,彻底暴露了他为人虚伪和没有忠诚的品性。 二、董卓 吕布投靠董卓后,董卓便废除了少帝刘辩,立刘协为新帝,并在短短时间内暴露出其独裁和暴虐的一面。董卓不仅弑杀了少帝及何太后,还掌握了国库中的兵器和宝物,声势浩大,威震朝野。随着权力的膨胀,董卓开始佩戴接近天子装束,官职一路晋升,最终成为太师、相国,封郿侯,权势几乎接近君主。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发动讨伐战争,迫使汉献帝迁都长安。到初平二年(191年),董卓在孙坚的反击下败北,退守长安。此时,司徒王允巧妙设计了反间计,利用吕布的叛变将董卓除掉。最终,董卓被亲信吕布所杀,董家满门抄斩。虽说董卓罪孽深重,吕布的背叛并非出于大义,而是出于私利,更多的是为了个人的地位和利益。 三、曹操 兴平元年(194年),曹操正忙于东征陶谦,派将陈宫驻守东郡。陈宫趁机与张邈等人结盟,劝说他们迎接吕布入主兖州。这一行为激怒了曹操,因为吕布与其旧部共同窃取了兖州,几乎让曹操无家可归。经过两年激烈的较量,曹操最终赶走了吕布,并清除了那些背叛了自己的将领,如张邈和张超。曹操的复仇并未停止,在后来他再次对吕布发动攻击,并最终将吕布斩杀,这无疑是为了报当年吕布夺走兖州之仇。 四、刘备 兴平二年(195年),刘备接纳了吕布的投奔。然而,这段短暂的合作很快就变得充满矛盾。建安元年(196年),曹操任命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并开始对袁术发动进攻。此时,吕布趁机偷袭下邳,俘虏了刘备的妻子,给刘备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刘备回军时,部队一度溃散,差点断送了整个事业。幸得糜竺、糜芳的援助,刘备才有机会重新振作。吕布的背叛让刘备感受到极大的威胁,最终,刘备劝说曹操除掉吕布,这样的行为完全符合刘备当时的立场,也为其日后的战略布局扫清了障碍。 五、袁术 建安二年(197年),袁术想通过与吕布结盟来增强自己的力量,甚至提出让自己的儿子娶吕布的女儿。吕布表面上同意了这一提议,并与袁术达成了协议。然而,随着袁术的行为越来越霸道,吕布开始产生了不满。尽管吕布的女儿已经随韩胤前往,吕布依旧追赶并夺回了女儿,并且拒绝了与袁术的婚约。当袁术宣布称帝后,吕布更是公开与其划清界限,完全为了个人的利益抛弃了曾经的盟友袁术。最终,袁术被曹操消灭,而吕布的背叛行为更加加速了这一结局的到来。 吕布的名字,虽然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为一位英勇的武将,但他在历史中的所作所为,无论是背叛丁原、董卓,还是曹操、刘备和袁术,都暴露了他为人不稳和忠诚缺失的特点。他的叛变,更多的是由个人私利推动,极大地影响了三国的权力格局。吕布的所作所为,也成为了后世对于“忠诚”与“背叛”讨论中的经典案例。